社会民生> 正文

“医学温度” 是救治生命的一把宝剑

2024-05-28 00:37:12 京九晚报

  近日,示范区平安街道办事处张八庄村村民刘娟(化名)的丈夫,携带着全家老小二十余人,手捧两面锦旗,怀着满腔的感激之情,来到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向医护人员表达由衷的谢意,感激他们为刘娟的生命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故事还要从一个多月前的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说起。

  4月23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年仅48岁的刘娟陷入了生死攸关的境地。她被紧急送往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时,已经陷入重度昏迷,生命岌岌可危。CT扫描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弥漫性脑肿胀,以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情进展迅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重症医学科医生刘凤丹了解到这一紧急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汇报给医疗值班组长、副主任医师张辉。张辉立即组织一支精干的医疗团队,对刘娟进行紧急抢救。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一系列急救措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由于患者颅脑损伤严重,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多次出现心脏恢复窦性心律后又再次停跳的情况。面对患者的病情,医护人员没有放弃,他们坚持不懈地进行抢救,呼吸机辅助呼吸、抢救药物应用……整个抢救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经过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刘娟终于心脏复苏成功,在呼吸机的支持下,氧合指数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这只是抢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治疗任务依然艰巨。如何让患者的颅脑损伤得到有效控制,成为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刘凤丹深知事情的严重性,立即联系神经外科值班医生、副主任医师郭士坤和主治医师高上。经过会诊,他们一致认为患者弥漫性轴索损伤严重,已经失去手术指征,随时有生命危险。面对残酷现实,刘凤丹无奈地向家属们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家属们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他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决定将患者转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继续治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诊断结果与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一致,家属们无法眼睁睁地看着患者在外地离世。于是,他们带着复杂的心情再次联系了刘凤丹,请求将患者转回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治疗。

  4月30日,刘娟再次被转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看着熟悉而又虚弱的患者,刘凤丹五味杂陈。她深知,刘娟是家中的顶梁柱,是孩子们的依靠,她不能就这样放弃。

  于是,刘凤丹将刘娟的病情详细汇报给了主任陈培莉和副主任杨林。他们高度重视刘娟的病情,除了每天查房外,还专门安排了一支由张辉、刘凤丹、孙丹丹、杨耀宗、安向向等医护人员组成的治疗小组。他们对刘娟进行了个体化、全方位的治疗和护理,同时协调相关科室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并发症进行讨论和会诊。

  经过近20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奇迹终于发生。刘娟一天天好转,逐渐脱离了呼吸机,可以自主呼吸了。她的意识状态也明显好转,可以自主睁眼,对疼痛刺激也有了反应,生命体征渐趋稳定,仿佛又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活力。

  “作为家属,我们都想放弃了,可是你们没有放弃。她能奇迹般生还,全靠你们这些白衣天使的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我们全家人都永远感激你们。”近日,当刘凤丹告诉家属们刘娟可以转到脑外专科病房继续治疗时,他们连声表示感谢。

  只要见一面,哪怕就一眼,医护人员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全程救治,而“医学温度”便是他们救治生命的一把宝剑。医护人员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精湛技术和无私奉献,温暖了刘娟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学的真谛——用医学的温度,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

本报融媒体记者 戚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