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网友“平安快乐”留言说,近期两次收到孩子学校的问询通知,关注的都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也发现,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似乎比以前多了。
杰说家教:4月26日,教育部会同公安部等部门召开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推进“双减”工作。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机制,分层分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人人关注心理,人人注重健康”的良好氛围。
教育部下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还不多见,这足以说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据权威信源介绍,全球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率约为19.5%,这应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孩子都是家长最重要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孩子经过一天紧张的学习回到家里,家长通过情感的交流、情绪的疏导化解孩子的种种心理问题,通过预防、疏导等手段,在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与孩子平等沟通、交流,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这种做法不仅纾解了孩子的学习压力,培养了孩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促成了和谐的亲子关系。
春节去亲戚家串门,看到爷爷正满院子撵着给3岁的孙子喂饭;孙子想拿放在高处的玩具,正想办法时,妈妈已拿过来放到他手里。这些现象相信很多人遇见过或者做过。孩子成长的过程太过顺风顺水,除了学习以外,一切困难都被家长包办解决了。结果可想而知,长大了的孩子缺乏生活能力,不会做饭洗衣服,离开家长无法自理,更别说抗挫折抗击打能力了。足够的身高、无可挑剔的外表,包裹的却是一颗脆弱多敏的心,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反观这一切,始作俑者能怨孩子吗?其实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多半是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家长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欲、创新欲,才造就了孩子一碰即碎的“玻璃心”。
现代心理学认为,健全的人格应包含“情感、意志、性格”三要素,“情、意、性”又与孔子提出的“智仁勇”三达德之间有着对应关系。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指的是知识与智慧并存,“仁”指的是一颗仁爱包容之心,“勇”指的是一颗坚定勇敢之心。人生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但也应允许孩子犯错误,如果要求太严格,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导之以道而勿强”,以爱的名义“用强”却伤害了子女,导致孩子反感、拒绝,甚至和父母反目成仇。父母越努力,亲子关系越差。
支撑孩子成长阶段的东西有很多,除了学习成绩以外,更重要的是人际关系、社会劳动、美好情感,这都是人生巨大的财富。如果仅仅只看分数,就把孩子的路走窄了。儒家思想启迪人们,拥有“恭敬心、谦卑心、敬畏心、感恩心”的学生才是民族的脊梁,家庭教育要回归学以成人,呼唤和帮助我们的孩子升级心灵。试想,一个有远大抱负、有家国情怀、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少年,登山要“欲与天公试比高”,观海想“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的孩子何愁心理不健康、前途不光明?
“杰说家教”栏目垂询电话:0370-2616006
手机:13849660198(微信同号),欢迎网友提供话题,参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