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康复一人 幸福全家

2024-04-22 23:52:12 京九晚报

  ■阅读提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成为人们最宝贵的财富。当身体遭遇疾病或损伤,康复便成为了每个人和家庭关注的焦点。康复不仅仅是个体的生理恢复,更是家庭幸福的保障。

  究竟什么是康复?哪些病适合做康复?本期《健康大讲堂》栏目邀请商丘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医生王男给大家做详细解答。

  1

  康复为患者带来希望

  随着康复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康复治疗成功恢复了身体健康,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了解康复之前,王男先给大家讲几个典型的康复治疗恢复病例。

  一名腿部骨折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后,面临着骨骼功能恢复的重要任务。经过专业的康复治疗团队的精心指导和训练,患者逐渐恢复了骨折部位的功能,行走自如,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病例的成功康复,为其他骨折患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一名因车祸导致脊髓损伤患者,出现下肢瘫痪、尿便功能障碍等症状。面对如此严重的病情,康复治疗团队采用了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的使用等综合干预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患者逐渐恢复了一定的行走和自理能力,让人们对康复治疗的神奇效果赞叹不已。

  一名听力障碍患者也通过康复治疗成功恢复了听觉功能。该患者通过使用助听器和参加听力训练课程,逐渐提高了语言交流能力,重新融入社会。这一成功案例再次证明了康复治疗在听力障碍领域的重要作用。

  这些类似病例的成功康复,不仅展示了康复治疗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王男说,康复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康复治疗技术和方法能够不断涌现,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幸福。

  2

  多种疾病都需要康复

  “有很多人认为患病就需前往医院进行治疗,康复则是疾病治疗后自己和家庭的事情,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王男说,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出现这个错误观点的主要原因是对康复科医学知识缺乏了解。

  据介绍,康复科医学属于新兴学科,该学科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康复医学借助多种康复干预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独立自主生活及工作能力。

  康复科医学是对残疾、功能障碍预防、评估、诊疗的临床学科,其主要工作是针对各种功能障碍,采取多种干预措施,以多种训练干预为主,以改善环境、支具使用等措施为辅,以期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改善身心障碍,充分发挥残留功能,帮助患者尽量重新获得独立生活、工作能力,有效融入家庭和重返社会的一门学科。

  康复医学科针对的疾病有哪些?王男说,有不少病症适合做康复治疗。

  1.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常见疾病引起的活动不便及疼痛的患者等;

  2.中风后一系列肢体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吞咽困难,步态异常等功能障碍的患者;

  3.外伤性脊髓损伤、急性脊髓炎等脊髓损伤引发的步行功能丧失或减退、大小便失禁等功能障碍的患者;

  4.骨折术后,手外伤,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截肢术后,烧伤等外伤导致的关节运动功能丧失或减退,肌肉萎缩,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减退等功能障碍的患者;

  5.帕金森氏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相对来说不特别多见的疾病所引发的步行功能减退,步态异常,生活无法自理等功能障碍的患者。

  3

  康复要抓住黄金期

  “不少患者来到康复科做康复时,已错过最佳康复期,康复效果就大打折扣。”王男惋惜地说,理论上认为3个月至6个月是康复的黄金时期,一年以内的康复可以促进肢体及认知等功能的大部分恢复,两年以内仍有部分功能可恢复。

  就拿脑卒中为例,脑卒中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严重的会变成“植物人”状态,轻的也会造成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由于他们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人长期护理,给家人也造成严重的负担。王男说,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3个月内。病人度过危险期后,就可以进入康复锻炼阶段。一般来讲,脑梗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大多数脑出血患者的康复则可在病后7天~14天开始进行。

  康复锻炼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要持之以恒,每日至少锻炼一次,坚持不懈,否则锻炼的效果不易巩固,但是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急于求成。第二要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运动的难度和运动量。有的家属看到家人生病十分着急,强行要求病人每天必须长时间走路,造成患者脚部磨出血泡,这是不可取的,容易让患者对康复训练产生抵触情绪。第三要因人而异,要根据患者各自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请医生评估后制订康复方案,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和活动量。“我们还要提醒各位家属,不要对患者‘超保护’,明明具备一定活动能力的患者,家属还把吃的、喝的喂到嘴边,不让患者下床,看起来是心疼患者,但对他们的康复是不利的。”王男提醒大家。只要不放弃,坚定康复的目标,持之以恒,就能在回归生活和工作中实现自我。

  4

  这些康复误区要避开

  提高康复,不少人认为就是推拿按摩或针灸等,王男说那些只是常规疗法。其实康复的方式还有很多,如理疗法,通过声、光、电、磁、热能等多种物理因子实施治疗。运动疗法,通过手法治疗、徒手运动或者适宜器械指导患者展开肢体运动功能锻炼。言语疗法,针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语言交流患者,要有靶向地指导患者进行评估、分类、听书、读写能力锻炼等。

  除了对治疗方法存在误区外,对于康复病人和家属还有很多误区存在,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康复的重要性:有些患者和家属认为疾病或损伤治愈后,自然就能恢复功能,忽视了康复的重要性。实际上,许多疾病和损伤需要专业的康复治疗和训练,才能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2.过度依赖康复技术:有些患者和家属认为康复就是依赖各种康复设备和技术,忽视了患者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康复过程中,患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才能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3.忽视心理康复:许多患者和家属只关注身体上的康复,忽视了心理康复的重要性。心理康复对于患者恢复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当与身体康复同步进行。

  4.忽视社会康复:有些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身体功能虽然有所恢复,但由于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技能,难以重新融入社会。社会康复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注重培养患者的社交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康复一人,幸福全家。王男认为,康复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提高公众对康复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康复事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更多需要康复的患者提供帮助和支持,让康复之光照亮每个人的生活。

文/图 本报融媒体记者 宋云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