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河南新闻

中部崛起,安徽的创新之道给河南什么启示?

2024-04-16 10:34:12 来源:河南日报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

image.png

潮涌江淮风帆劲

中原崛起日日新

河南日报联动报道

“中部崛起满目新”首站走进安徽

记者入企业、进展馆

看园区、访专家

取经安徽的创新之道

探寻豫皖合作空间

助推两省更好交流合作

携手走出一条更高水平的

区域协同发展之路

同护“一条淮水向东流”,共谱中部崛起新篇章。

河南和安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近年来,豫皖两地围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担当作为勇闯新路,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安徽聚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经济发展新动力十足,培育了一批全国知名龙头企业,涌现出了以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为代表的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区域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河南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坚持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首要战略、一号工程,聚力培育7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一批河南制造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中高端、关键环。

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如何取长补短展现更大作为?4月10日至12日,河南日报记者一行走进江淮大地,实地探访感受安徽科技创新活力和新兴产业强劲势头。一个个填补空白的高科技成果,一项项紧追前沿的产业项目让人倍感振奋、深受启发,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图片

安徽创新馆是中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展馆。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诚哲 摄

从“一馆”看创新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月的江淮大地,生机盎然,创新已成为安徽最闪亮的名片。位于巢湖之畔的安徽创新馆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展馆,从空中俯瞰,三栋独立场馆呈原子裂变般分布,正如创新为这片土地带来的裂变般能量。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创新馆参观考察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时隔近4年,记者循着总书记的脚步走进该馆。目之所及,满眼皆新。大幅折叠的柔性环形手机屏幕、通过穿戴式设备零延时远程操控的机器人、实现形象塑造的人像复刻机……从集成电路到量子信息,从新型显示到人工智能,2300余件最新科创成果,以生动可感的形式展现着安徽创新发展的全景。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13个布局于安徽的大科学装置模型。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加持续、稳定和清洁的新能源;合肥先进光源集群宛如一只观察微观世界的“眼睛”,让四代光源成为科学探索的“新利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以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发现新现象、催生新技术。

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冯斯波介绍,这里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窗口”,更承担着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大市场”的重任。通过培养的2000多名经纪人,安徽科技大市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打通技术要素市场“最后一公里”。

下好创新“先手棋”,培育发展新动能。同处中部地区的河南与安徽不约而同走上了创新发展之路。全面启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以“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为首实施“十大战略”,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全局统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系统重构创新体系,构建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河南创新步伐铿锵有力,创新发展全面起势。

图片

郑州市经开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盾构机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组装盾构机。资料图片

从“一谷”看新兴产业

在安徽,流行一句口头禅“科里科气”,说的是当地无处不在的科创气息。

在合肥科大硅谷,有一条闻名业界的“量子大道”,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一批量子科技领军企业扎堆于此。

“上个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批准发布了7项量子信息领域国家标准,我们公司牵头、参与了多个标准的制定。”科大国盾量子品牌主管骆贝贝介绍,得益于当地完善的产业链,国盾量子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商和量子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

目前,量子产业已成为安徽新兴产业的代表,全省聚集量子产业上下游企业70余家,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涌现出“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墨子号”量子卫星、全球首个大规模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等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有科创的“种子”,更有培植产业的“厚土”。作为安徽省重点打造的重要创新平台,科大硅谷自2022年6月建设以来,就肩负着安徽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高科技企业成长高产田的重任,通过“团队+基金+载体”的新运营模式,破解科研项目“找人、找钱、找市场”难题。2023年,科大硅谷落地科技项目800多个,引来全球创业团队人员超万名,拥有合肥市近43%的量子企业、50%的合成生物企业、55%的空天信息企业,未来产业加速集聚。

从“靠创新起家”到“靠创新当家”。在新兴产业培育上,河南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目前河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一批支柱产业。围绕先进计算产业,形成了以超聚变、黄河鲲鹏为龙头的完整产业链;“郑州传感谷”集聚了包括5家上市公司在内的700多家传感器上下游企业;超硬材料创新生态加快重构、技术攻坚全面推开,成功进入国家重点产业链布局。去年以来,河南启动中原量子谷建设、发布人工智能产业规划,积极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从“一业”看产业链打造

汽车产业是安徽的“首位产业”。2023年,安徽省汽车产量249.1万辆,居全国第2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居全国第4位。

目前,安徽已建立起汽车全产业链体系,各市都有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配套企业,一辆新能源汽车可以在3小时车程内配齐所有零部件。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易佳电’智能移动储能充电桩产品,集储充功能于一体,可以随时随地为新能源车提供快速充电服务。”4月12日,位于合肥的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材料研究院关键材料分院院长李道聪向记者介绍,目前国轩高科已初步形成全球布局,从研发、制造、销售再到电池回收,构建了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从传统的燃油车到电动汽车,再到智能网联汽车,安徽汽车产业正向高精尖进发,也成为全省制造业集链成群的一个缩影。近期,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启动运营,总规模180亿元。安徽省财政还通过“资金+基金”“基地+基金”“科创+产业”模式,不断加强以政策链推动汽车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正酣。河南省也抢抓机遇,强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去年,郑州比亚迪基地顺利投产、上汽郑州乘用车二期新车下线、宁德时代洛阳生产基地加快推进。作为河南省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从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车及配套设备的完整产业链条。

以“链”谋变,以“链”图强。当前,河南正以链群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高位谋划推进打造7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28个重点产业链,重塑产业竞争力,推动更多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实现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

两地专家这样说

“安徽经验”可借鉴

□河南省社科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西三

安徽立足独特区位优势,用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红利,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上勇探新路,形成了一批“安徽经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全省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均实现标志性跃升。

在科技创新上高位布局,亮点纷呈。一是打造高能级平台,高水平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起点规划“科大硅谷”,高标准建设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下好创新“先手棋”。二是探索场景驱动新模式,突出把场景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场景为牵引深化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赋能,策源新质生产力发展。三是构建开放式创新网络,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合肥)声谷与(武汉)光谷“双谷同创”,链接域外高端要素,为安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赋能。

在先进制造上抢点卡位,善作善成。一是敢于抢占产业风口,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等一批经典案例闻名全国,加快了新兴产业聚链成群,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全国影响力。二是善于打造产业地标,声谷、视谷、量子谷等产业地标全国闻名,“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特色产业辨识度持续提升。三是精于搭建产业平台,世界制造业大会、量子产业大会、国际显示技术大会等高端产业大会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安徽链接高端要素、强化招商引资提供了平台支撑。

近年来,河南加快科创体系重塑,推进重点产业链升级,可以学习借鉴“安徽经验”,结合河南实际推出创新举措,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推进。更重要的是要深化与安徽的对接合作,创新合作模式,联手在中部地区崛起、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部崛起的河南力量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安徽省政府参事孔令刚

河南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优越,在华夏历史和全国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今,河南已经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转化加工大省,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和制造业大省,还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这些年,河南围绕中原崛起总目标,通过创新引领发展,整体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为中国的铁路枢纽、航空枢纽,河南的区位优势不可替代。围绕枢纽经济,其产业布局和生产力布局有不少值得安徽学习的地方。比如郑州航空港区,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和独特的多式联运优势,吸引了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一大批电子信息制造业,直接拉动了郑州乃至整个河南的外贸发展。现在郑州又通过融入“一带一路”,建立了直连欧洲的航空和铁路运输通道,很好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相比安徽,河南在传统产业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尤其在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全国领先。安徽虽然也是粮食大省,但是农副产品的加工比例不足10%,而河南的占比可能超过30%,甚至更高。

河南和安徽在先进制造业上各有千秋。安徽是新兴产业发展很快,河南在有色金属材料、大型装备、轻纺等方面基础很好。河南的超硬材料在全国领先,电力装备、拖拉机、盾构机等大型装备也有很强的实力。这两年,河南也在走安徽发展汽车产业的路子,吸引上汽、比亚迪落户,汽车产业正在追赶上来。

作为一个科教实力相对较弱的省份,河南这两年提出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一号工程”,投入巨资构建“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这显示出很强的魄力,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未来,在中部崛起大背景下,河南和安徽有不小的合作空间,携手发展大有可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