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显著
王庄遗址出土的陶陶器。新华社发
记者从4月9日召开的全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会议获悉,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新时代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针,不断提升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治理能力,全面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责任担当,文物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我市全面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扎实开展文物安全隐患专项排查行动,坚决遏制各类文物安全和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系统保护,聘用各级文保单位文物保护员近500名,健全市、县、乡三级文物安全防护网络。强化联防机制,严厉打击全市文物犯罪,确保全市文物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强化统筹协调,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效硕果累累。建立“一遗址一课题一专班”考古研究工作机制,加强考古力量配置,统筹推进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王庄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宋国故城考古发掘揭示“城摞城”奇观,成功举办第二届“殷商探源与豫东考古暨三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宋国故城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和王庄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咨询会,为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彰显商丘实力。与郑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对商丘全域逐步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完成永城等10余遗址考古勘探工作。举办殷商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展,展示我市在殷商文明探源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强化资源管理,文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完成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定工作,公布了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探索实施涉旅文物保护单位“两权分离”改革,永城芒砀山被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改革试点。做好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前期准备工作,全面梳理2012年以来在考古发掘、文物资源专项调查等方面的文物新发现,做好普查线索整理。
强化指导监督,文物保护工程有序实施。编制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方案和安防、消防、防雷方案,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去年全市共申请到国家、省级资金1100余万元,实施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修缮、徐堌堆汉墓群安防工程等10个项目。利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资金,对阏伯台、河南省立商丘中学旧址、梁园区李氏祠堂等15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修缮。
强化价值挖掘,“文物+”融合发展深入推动。持续多渠道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模式,做好“文物+旅游”“文物+研学”文章,推动文博单位向公众开放。培育富有商丘特色的名人故居游、工业遗产游、革命红色文化游等文物主题游路径,实施多业融合发展。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和文物价值阐释,商丘博物馆借助数字AR等高新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提升文保单位开放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86%,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98.5%,17家入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强化运营管理,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有效提升。完成全市博物馆未鉴定定级藏品的鉴定定级工作,鉴定文物3万余件。推动博物馆陈展提升,编制了《商丘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及展示利用项目方案》和民权、夏邑、柘城博物馆展陈提升方案,均已通过专家组评审。参加山西晋国博物馆等联合推出的精品文物联展和淮海经济区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推出的汉画像石拓片联展,馆际交流合作有序开展。加强文物文创产品研发,开发四神云气书房文创、木兰说等文创产品,“汉白玉舞人佩”“燧人氏钻木取火”两款纪念币,文创产品亮相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等,进一步提高了商丘文物知名度。
记者 吴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