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拥有健康的耳朵,能让我们充分与世界互动。同时,耳朵还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其重要性不容小觑。耳朵的健康与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息息相关,学会正确爱耳护耳,是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做的事情。
为了树立全民爱耳意识,减少耳聋发生,加强耳病防治,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等部门联合确定,将每年的3月3日定为全国爱耳日。今年是我国第25个爱耳日。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持证听力残疾人12189人,保护听力,不容忽视。
老年性耳聋不容忽视
“耳聋、耳鸣在人群中非常常见,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症状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在全球范围内,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人数约15亿,超过4.3亿人为听力残疾。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近25亿人将有某种程度的听力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听力残疾人数约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人的30%以上。”商丘市第六人民医院五官科主任曾令远介绍。
曾令远说,不少人认为,老人年纪大了,耳背属于正常现象。一般而言,人到60岁上下即可出现耳聋现象,这是由于听觉器官退化衰老造成的,医学上称为老年性耳聋。那么,老年性耳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曾令远有以下建议:
老年人若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容易引起血压升高,时间长了必然殃及听力。因而老年人应根据个人体力情况参加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要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因为老年人解毒排泄功能低,应用这些药物更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
“年纪大了,听不清也正常。”面对自己的听力损失,很多老年人第一反应是“认命”,很少有人会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找回”听力。曾令远建议,老人可以适时佩戴助听器,帮助自己更好地聆听世界。老年人耳聋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开始听力下降时,以高频听力为主,常对门铃声、电话铃声等高频声响不敏感,而平时的讲话能听到,以后逐渐引起中、低频听力下降。还有的表现为分辨能力下降,能听得见别人讲话,但分辨很困难,也就是只闻其声,不知其意。单侧耳聋一般不需配用助听器。对于双侧耳聋者,原则上需要双耳验配助听器,如受条件限制也可单耳验配。老年人听力下降的原因多是由于听觉器官功能的退化,听觉机能的衰退是不可逆的,但长期佩戴助听器,则能够减缓退化速度。
警惕噪声污染 远离污染源
曾令远说,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引发噪声性耳鸣、耳聋的常见因素,除了燃放鞭炮外,还包括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中。临床上这样的病例很常见,长时间接触高分贝的噪声,会损伤内耳感觉神经,甚至可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在噪声较大的娱乐场所,如KTV、施工工地等,长时间的噪声暴露后,容易造成听力下降,如果没有及早治疗,时间长了就难以恢复。
噪声性耳聋的发生与噪声接触史有关(即噪声的强度和接触噪声的时间),也与个人易感性有关。噪声暴露可导致暂时性听力损伤和永久性听力损伤,对于易感人群,即使短时间暴露于强噪声环境中,也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出现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害。
因噪声导致的听力损伤是可以预防的,必须懂得预防噪声的知识,在工作、生活中积极预防噪声损害。需要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时,可戴上专业的有抗噪声功能的耳塞加以防护;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应定期检查听力;不要用一侧耳朵长时间接听电话,如果室内有固定电话,尽量少用手机;使用耳机听歌时,应注意音量和时长,连续听歌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特别要提醒喜欢长时间戴着耳机听音乐的年轻人,他们走路、坐车时都习惯戴着耳机,还常常把音量调得很大,这同样会导致耳蜗各种类型细胞出现损伤,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听力,患上“感音性耳聋”。
曾令远建议,尽量不要在嘈杂环境下用耳机听音乐,因为在嘈杂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调高音量。在室内听音乐时,最好别用耳机。发生噪声性耳聋后,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孩子听力筛查家长应重视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持证听力残疾人12189人,其中不少是儿童,所以儿童的听力筛查,家长一定要重视。”商丘市残联康复部部长崔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崔金说,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筛查和对儿童听力及言语发育进行观察,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的重要手段。宝宝出生三天左右,须接受耳声发射初筛,未通过者于42天进行双耳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龄内转诊至指定的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新生儿,出院前须进行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筛查,未通过者直接转诊。6岁、12岁和36月龄是儿童听力筛查重点年龄,任何时期未通过听力筛查,均应及时转诊。如果发现孩子有拍打、抓耳部等动作,或有耳痒、耳流脓等,或对声音反应迟钝、语言发育迟缓,或青少年长期接触娱乐噪声(网吧上网、KTV唱歌等)后出现耳鸣等现象者,建议尽快到医院检查听力。
儿童期听力障碍的主要病因及预防措施是什么?崔金说,中耳感染是儿童期听力障碍的主要病因,由于儿童独特的解剖特点,咽鼓管短平宽,细菌病毒容易侵入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可造成听力障碍,进而影响语言发育,因此预防感冒、避免平躺喂奶或呛奶、避免随意掏耳朵、洗澡或游泳时防止呛水和耳道进水等,可减少中耳炎的发生;加强体质锻炼、减少脑膜炎及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防止儿童头部外伤,减少娱乐噪声,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也可有效预防儿童听力障碍。此外,遗传因素导致的儿童期迟发性听力损失也值得重视。
保护听力应这样做
“不仅是老年人,现在很多年轻人也遇到了听力困扰。”曾令远提醒。跟朋友“煲电话粥”、路上戴耳机听歌、有事没事就掏一掏耳朵等我们都司空见惯,其实这些不良习惯也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威胁。耳是人体构造最为精密和复杂的器官之一,也是人体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不会正确地使用耳朵,会给耳朵带来一些伤害。
特别是以下群体,更是听力障碍的高风险人群:有家族性耳聋病史者;曾有过其他耳病史,如中耳炎、梅尼埃病;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有耳毒性药物应用史;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有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这些人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听力问题。
曾令远还给出了一些保护听力的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调低耳机音量。每天使用耳机两小时,使用时声音超过60分贝,持续三个月就会有听力下降的可能。不仅如此,常用的入耳式耳机将外耳道口紧紧塞住,高质量的音频声会直接进入耳内,也可能造成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害。
避免长时间“煲电话粥”。许多人在闲暇时间“煲电话粥”,一打就是几个小时,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接听电话,可能会引起神经性耳聋。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使用免提来接听电话。
改掉不当掏耳朵的习惯。耳屎是外耳道分泌物,可以黏附灰尘和小虫,以保护耳膜,同时,也能使耳道保持一定湿度。但有些人习惯掏耳朵,这反而容易让细菌进入耳道,造成感染。有的人甚至会用火柴棒、细树枝等硬物掏耳朵,一旦不小心,戳破了耳朵里面的鼓膜,轻者会发生中耳炎,引起听力减退,重者则会永久失去听力。
“眼保健操大家都熟悉,耳保健操就没有眼保健操知道的人多。”曾令远说,他将耳保健操的做法教给大家:
揉耳廓。双手食指弯曲成耳廓形状,拇指在下揉搓耳廓,揉50次左右直到耳朵发热为止。
明耳朵。用食指插入耳中,力度要轻,不要太深,避免插入力量太大伤及耳膜。食指插入后立即拔出,反复20次左右。
醒耳骨。双手中指搭在耳朵后侧头部,食指搭在中指上,然后自然滑下敲打耳朵后侧头部,反复30次左右。
震耳。将双手张开,相互揉搓发热,然后迅速捂住耳朵,再松开,如此做10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