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河南新闻

龙的传人④在线上教年轻人针线活儿的 “香包奶奶”|面孔

2024-02-12 12:15:11 来源:大象新闻记者 申子仲/文 赵朝阳 徐照朋/图、视频

image.png

这个春节,河南郑州68岁的芦爱玲照旧很忙碌。

作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代表性传承人,她的身影,频频出现在郑州王府井商厦广场、老油脂化学厂文创园等非遗活动现场,展示自己做的香包。最为抢眼、最为抢手的香包,还是芦爱玲做的龙形香包。现场还有不少年轻人,争着跟芦奶奶学上两手针线活儿。

“龙型香包最难做“

芦爱玲打小跟着奶奶、太姥姥学习女红。

过去,女红是姑娘家必备的生活技能,老人家常说‘七八岁拿针线,十三岁会织纺,十七八住绣房,白天夜里做衣裳,绣对鸳鸯送情郎,锈个盖头盖新娘。’”

她回忆说,七八岁时自己跟妈妈学做的第一个香包,是五月端午用纸叠的五角形粽子,填上香料,再用五彩丝线缠绕编织,“那是最简单、最传统的工艺。

1974年,从郑州二十五中毕业的芦爱玲,下乡到了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插队,跟当地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也学了不少经验。

返城后在郑州上班,芦爱玲也没有荒废了手艺,“每年端午节,我都做香包送给亲戚朋友。”

2006年退休以后,她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了香包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香包是典型的民间传统节日工艺品,最被大众接受的就是十二生肖造型。这些造型里,最难做的,就是龙。”芦爱玲说,龙是十二生肖里唯一一个现实中找不到对应实物的精神图腾,相对的,制作工艺也最为复杂。

咋让龙站起来

芦爱玲的家,让人大开眼界。大大小小各种样式、各色花型的龙型香包,摆满了整整一大张餐桌,她笑说,今年是农历龙年,而她的龙形香包,已经“进化”到了“第五代“。

芦爱玲拿出一个火柴盒大小的扁平龙形香包说,这是最传统的工艺,属于“第一代“,“就是把棉布铰出来龙的弯曲造型,用不同颜色的彩线绣出来五官和鳞片”。接着又拿出一个烟盒大小的圆形缎子面料香包,“这是‘第二代’,就是利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机绣布料纹理图案,直接缝制就行了。好处是生产效率高,坏处是缺乏香包的传统工艺灵魂。”

这两种龙型香包都是平面的,怎样让龙站起来,成了芦爱玲思考的大问题。

2012年,芦爱玲突发奇想,她先是用铁丝扎了个龙形骨架,然后采用毛线编织的办法,编了一条“三代龙”,“编龙非常费事,而且龙虽然站起来了,但整个形象显得不够霸气,毕竟毛线比较粗,外观看起来稍显呆板。最致命的是铁丝骨架,咱做的毕竟是香包,是要填充药材香料的。带个骨架,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包’了。”

此后的一段时间,芦爱玲开始了各种实验,“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新型布料。”

香包界的“中华第一龙”

2020年,芦爱玲尝试着用新材质布料,结合最传统的香包制作工艺打造“立体龙”。她先将软布按照龙身模样裁剪成可以立体成型的曲形底板,便填充边缝制,最后用锁链针法绣出龙鳞。龙头龙尾则采用毛毡等硬度较强的材质,结合葫芦香包的制作方法充实五官。“龙要站起来,龙爪最关键,特别是5个抓地的脚趾,一针一线都要特别讲究。”

就这样,经过3个月的打磨,芦爱玲终于做出了能站起来的龙形香包。

随后,她又进一步改良细节,做出了二龙戏珠香包。2023年,芦爱玲又更进一步,做出了大尺寸的青龙香包。

一尺多长的大青龙香包适当结合了卡通等流行元素,大大的脑袋比起先前的二龙戏珠造型,显得呆萌了不少,更受孩子们的喜爱。大青龙一做出来,就引起了同行的惊叹,“大家都说,在当今布艺香囊界,这算是中华第一龙了。”

终于站立起来的龙形香包,算是“第四代”。

时入2024年新年,芦爱玲又开始着手打造“第五代“。

“香包奶奶“开了视频账号

“‘第四代’的工艺太复杂了,缝制一条龙身就要20天左右,龙头、龙爪的工艺更复杂,成本偏高。而且尺寸比较大,当摆件可以,并不利于随身携带,也不利于市场化。”芦爱玲于是又开始了她的“第五代”研发,就是将香包整体“瘦身”至烟盒大小,工艺上适当简化,融入更多的卡通元素,不仅要让龙站起来,还要让样子更可爱。

牢记继承,勇于开创。掌握专长,放眼市场。作为郑州市香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芦爱玲可谓活到老学到老。而香包更是深入到了她生活的角角落落点点滴滴,连她的项链和耳坠,都是自己亲手缝制的。

“针线活这东西,‘看起来都会,做起来都废’。不仅需要心灵手巧敢于尝试,更需要沉下心耐下性子。”芦爱玲说,她目前收了4个入门弟子,有郑州本地的,也有外地的。而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香包制作这项传统工艺,芦爱玲去年还在视频平台开了号,起名“香包奶奶”。一边展示自己的作品,一边“欢迎布艺、香包的爱好者成为好朋友,一起学习,切磋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