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唢呐村”焕发新生机
2月5日,雪霁初晴。柘城县洪恩乡马庄农家小院,村民们聚在一起,正兴高采烈地排练唢呐办“村晚”(如左图 马学贤 摄)。
盛世年丰人喜悦,唢呐声声贺新春。春节临近,马庄这个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唢呐村”,吹响了专属他们的新春序曲。
今年49岁的马春风是商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唢呐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马庄村,这个仅200多人的自然村,因家家会吹唢呐而远近闻名。马春风回忆,自己八九岁就在节假日跟随父辈们演出,最早从打梆子学起,到了10岁就能熟练吹奏唢呐。“夫妻搭班,父子同台,生意忙时,最多有八九十个演奏队在外演出。”马春风说。
几百年来,马庄人用唢呐吹鼓了腰包,也吹得全村人精神昂扬。然而,时过境迁,唢呐演奏市场面临着新挑战。唢呐演奏市场越来越不景气。“村里不少唢呐匠纷纷转行,外出务工,村子也逐渐冷清。”70多岁的马庄村民间唢呐艺人李心明说。
从小就泡在唢呐班的马春风开始考虑用新的方式重新吹响唢呐。2022年,马春风注册了“唢呐村的事”网络账号。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都成了村民们表演的舞台。马春风拉来村里老少,先是简单寒暄,而后唢呐声起,拘谨的村民沉醉在吹笙打梆里。“个个都是多面手”,网友见此场景连连称奇。现在,“唢呐村的事”粉丝增长到了近50万,每场直播在线人数3万多人,全国各地的演奏邀约纷至沓来。
网友的热情让大家对直播的态度开始转变,他们没想到,传统艺术与网络接轨,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朝阳沟》《百鸟朝凤》《沧海一声笑》……马春风和村民们从豫剧表演到民乐,再到流行歌曲,民间乐器有了新舞台,沉寂的村子也重回热闹。
腰包吹鼓了,趁着年轻人都回来,办一场唢呐“村晚”怎么样?马春风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120多位村民纷纷报名,加紧排练,村里男女老少拿出绝活,大家非常期待这档“村晚”。
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猛 通讯员 马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