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商丘要闻

应天书院,商丘古都文化的辉煌篇章

2024-01-31 01:17:29 来源:商丘日报

  因循殷商文化、圣人文化和商宋文化,商丘诞生了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应天书院是四大书院中唯一建在都城(陪都)的书院,也是唯一升为国子监的书院。

  应天书院,全称应天府书院。应天府,名字是怎么来的?应天府,北宋之前叫宋州。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因赵匡胤曾于乾德元年(963年)受群臣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宋州为艺祖(赵匡胤)龙兴之地,遂将宋州升格为应天府,仍为京东路路治,后为京东西路路治。

  应天书院由私学进阶为国子监,办学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私学。应天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936-947年)。唐朝覆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应天书院的前身睢阳学舍由此而生。

  当时有商丘人杨悫乐于教育,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创办睢阳学舍,聚众讲学。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培养出诸如宗度、许骧等后来都成为台阁重臣的著名人物。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

  第二阶段:府学。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邑民富人曹诚,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300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曹诚为助教,建立书院,“博延众生,讲习甚盛”,愿以学舍入官。真宗皇帝大为嘉叹,赐名“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从此,应天书院取得了官学地位,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宋人有“州郡置学始此”之载。

  第三阶段:国子监。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又升格为南京,为宋朝陪都之一。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因丧母守制商丘,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应天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应天书院曾经创下过有“七榜五十六”和“一榜双魁”的辉煌纪录,学子们“不远千里”“皆归之”,兴盛一时。

  应天书院在北宋前后的商丘产生,主要有两个主要的前提条件:一是圣人文化与儒家思想;二是科举制度与书院兴起。

  圣人文化与商丘素有渊源。商丘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宋国,是“中华圣人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四大学派皆出自宋国。商丘产生了“中华圣人文化圈”,是圣人之都,也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丘地域文化——商宋文化。

  书院的兴起,伴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科举正式诞生于隋朝,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李世民曾言:“天下才士尽入我彀矣!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在于通经致用。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载:“天下庠序,视此而兴”。《九朝编年备要》载:“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元代赵孟瞓《义学记》载:“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范仲淹执教应天书院时,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应天书院,繁荣于中华文化的繁盛期——北宋,根植于诞生中华圣人文化的商丘。应天书院与应天府文化,是商丘古都城文化重要的辉煌篇章,堪称中华文化的一座高峰!


本报融媒体记者 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