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商丘城市的生命之河
大运河奔流不息,交融文化,是“最中国”的奇迹工程。大运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商丘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时期都曾经历过大规模兴建。大运河沟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大运河通济渠段(亦称“汴河”)是商丘城市的生命之河。
2009年1月,通济渠段最大码头遗址亮相商丘。沉睡千年后,随着考古工作者试探性考古发掘,商丘古城南关码头遗址重见天日。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与丝绸之路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济渠商丘古城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对于商丘城市的产生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如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2007扬州运河名城博览会暨市长论坛上的致辞中说的:“对运河沿岸的城市而言,大运河不是生母就是乳娘,运河之水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也荡漾在他们的梦中。”
隋唐大运河开挖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全长2700公里,在商丘境内长约200公里。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呈西北—东南流向,沿途经过睢县、宁陵县、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7个县(市、区)。隋唐大运河商丘段还是一个古代瓷器和陶器宝库。大运河故道内出土了大量的古代陶器、瓷器。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大运河之水孕育了“繁华宋城”。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又称汴水、汴渠、汴河。从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宋州(治所为宋城)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金将南京降为归德府,宋城县改设为睢阳县。隋、唐、五代、宋的536年间,商丘古城之地均属“宋城”。“繁华宋城”是大运河之水孕育的名城。商丘是一座典型的因运河而繁荣、因运河而发展延续的城市。大运河对于隋唐至北宋时期的商丘极其重要,也成就了“繁华宋城”的一度辉煌。
大运河通济渠河南段,历经辉煌与繁华,终于淹没。从南宋以后开始,运河年久失修,河道淤塞,交通不便,商丘及中原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商丘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大运河商丘段还在通航,明朝以后才逐步废弃。大运河的淹没,影响到中原地区的衰落和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特别是靖康之变后,中原战乱再起,随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南迁的高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本世纪初开始,大运河商丘段的考古正式启动,大运河的神秘面纱开始一步步地揭开。
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考古人员对商丘古城南关码头遗址进行试探性考古发掘。试探性考古发掘开口面积南北长30米、东西宽15米,发掘暴露河岸码头及河道面积约120平方米,探方内暴露河道宽约2米。出土有北宋“熙宁元宝”铜钱1枚、红陶狗俑1件、骨制骰子2枚,骰子上的红色还很鲜艳。此外,还出土了大量北宋时期的砖瓦残块及陶瓷片,还有部分唐代瓷片。
2011年10月,考古人员对商丘古城南关码头遗址实施正式发掘,发掘面积有2000平方米,文化层内含有大量的隋唐至北宋时期的砖、瓦、陶器等残片,还发现有砖砌的排水设施。发掘表明该遗址应为隋唐宋时期的码头遗址。2012年5月下旬,又向东南方向扩大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考古人员发掘出城市“河市”区河岸。这是中国大运河考古首次发现城市河岸,堪比北宋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景。
千里运河,迤逦穿行,既是时间的流淌也是空间的绵延,更是文脉的赓续。我们期待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向社会全面展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以及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让大运河商丘段真正成为商丘历史上繁华、辉煌的重要见证。
本报融媒体记者 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