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民间泥塑:匠心传承精雕细琢演绎生活百态

2024-01-11 01:37:25 京九晚报

李亚伟正在创作

《儿童》

《好好学习》

“泥人李世家”艺术馆内的部分作品

《富贵莲莲》

《百年好合》

《老子出关》

《童年童趣》

扫码观看  匠心传承精雕细琢演绎生活百态

  泥土,是天地间最平凡、最常见的,它可以滋养植物泽被苍生,也可以构筑房舍庇护生民,还可以烧制陶瓷点亮文明之光。与此同时,泥土还激发了艺术家丰富的创作灵感,诞生了泥塑艺术。泥人作为泥塑艺术中最常见的展现形态,造型或憨态可掬,或逼真传神;色彩或浓重华丽,或古朴天然,是中国人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品之一。今天,让我们走近柘城县“泥人李”第五代传人李亚伟,感受泥塑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1 千年传承 经久不衰

  在中国古人的眼里,万物有灵,卑微如泥土,也蕴藏着生命的力量。在中国神话《女娲补天》中,创世女神女娲就是用泥土比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泥人艺术就是将原本蕴藏在泥土中的生命重现出来。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捏泥人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泥人的历史,那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1973年6月,在考古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尊年代久远、形体完整的彩塑泥猪,距今已有5000年~7000年了。可见,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捏泥人了。

  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一行行排列整齐、威武雄壮的大泥人!时至今日,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去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都会被那磅礴的气势所震撼、所征服。

  到了汉代,最出名的泥人就是陶俑。秦始皇陵兵马俑与汉代陶俑年代接近,同样都是皇家贵族的随葬品。到了唐宋时代,雕塑艺术达到了顶峰。唐开元年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雕塑家,名叫杨惠之,被后人誉为“塑圣”。杨惠之是个生性幽默的人,有一次,他给当时非常著名的艺人塑了个像,做成之后悄悄将塑像放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市场之中,让塑像面壁而站。有“粉丝”从那儿经过,一看背影,就认出了自己的崇拜对象,激动得大呼小叫,以为真的见到了偶像真身呢。

  宋代,皇帝、文人骚客,甚至百姓都非常喜欢玩乐。北宋的时候,还有专门售卖泥人玩具的市场。到了南宋时,迁都于江南,玩具艺人们只好也跟着往南跑,玩具市场也就转移到了南方。直至今天,杭州还有一个“孩儿巷”,当年就是“泥娃娃”一条街。

  2006年,捏泥人成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泥人早已不单纯是可供把玩的寻常玩具,它早已发展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经过代代相传,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2 非遗传人 捏就神奇

  随着春节的临近,柘城县“泥人李世家”艺术馆内,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柘城李秀山泥塑传承人李亚伟和他的学生们正在捏制泥塑作品,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泥塑一定要注意人物的形态,特别是面部表情这一块,形态一定要生动。”李亚伟现场介绍说。

  今年40岁的李亚伟,是“泥人李世家”的第五代传人。2006年,“泥人李世家”第四代传人李秀山泥塑被列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甲之年的李秀山被命名为首批河南省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

  提起捏泥人,就不得不提天津的“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生活在清末年间,他以其精湛的技艺,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泥人李世家”正是传承自天津的“泥人张”。

  据李亚伟介绍,其祖父李廷芳的师爷同“泥人张”的师爷是师兄弟,同拜一个老师学艺。因此,张、李两家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家的泥塑均以民风民俗为题材。无论造型、神态、着色、肢体语言都有相通之处,都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泥人李世家”是以塑造大型庙宇彩塑和小型艺术泥塑为主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在清代嘉庆年间就闻名于豫东及周边地区,所塑人物饱满质朴,线条浑圆,富有弹性,构图形式简练、粗放,制作手法娴熟。既具有传统性、夸张性,又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在泥塑的造型、神态、着色、肢体语言上,运用得既夸张又合理。

  “泥人李世家”的泥塑作品具有典型的中原泥塑特征,涉及市井芸芸众生,取材离不开婚丧嫁娶、柴米油盐。所塑人物造型生活气息浓郁,神态鲜活感人,在河南省现代泥塑艺人中独具一格。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块最普通的泥,大约10分钟后,李亚伟没用任何辅助工具,只靠一双巧手,便通过捏、塑、搓、揉、摁等技法,将其变成了一个张着大嘴、憨态可掬的泥人。展示架上,神态各异的泥人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这一方天地变得可爱而亲近。

  3 五代传承 大胆创新

  “泥人李”创作题材非常贴近生活,所塑人物饱满质朴,线条浑圆且富有弹性,构图形式简练、粗放,具有传统性、夸张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李亚伟从小就接触了泥塑,随爷爷李廷芳、父亲李秀山学习传统泥塑技艺,后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更多地吸收了现代雕塑的理论与技法,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起了较大的影响,他逐步将家传传统技法与现代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采访中记者看到,“泥人李世家”泥塑属于室内架上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40厘米左右。李亚伟介绍,中小型泥塑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糯米汁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这种泥的特点是黏合性强,其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稻草、麻绳、铁丝等。塑造好的作品通过自然风干,彻底干燥后入窑封烧,温度要700℃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

  中小型泥塑的彩绘创作因人物服饰不同,力求所用的颜色符合作品的整体设计,其基调或冷、或暖,或强烈或淡雅。既合乎传统的欣赏习惯,又符合色彩明度、纯度的对比关系。发展到现代,其新型颜料,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作品更能长久保存。

  巾帼英雄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着彩后的泥塑作品看上去端庄大气,栩栩如生,很难想象这是一份泥塑。精彩的艺术品,配以设计富有民族特色的包装,使整件作品更加璀璨夺目!

  “泥人李世家”的泥塑艺术价值极高,新一代的泥塑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吸收了国画甚至西洋画的艺术营养,使作品更具有张力,更加逼真。岁月悠悠,传承绵延,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一代代传承中与时俱进。2010年,李亚伟、王莲夫妇创办了“泥人李工作室”,展示五代传承人的泥塑作品500余件。

  有志者,事竟成。李亚伟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更多地吸收了现代雕塑的理论与技法,逐步将家传传统技法与现代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始表现新一代普通人的生活。近年来,李亚伟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推介自己创作的泥塑作品,传承和弘扬泥塑文化。

  如今,李亚伟夫妇以传承、发展、创新“泥人李世家”艺术为己任,在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和柘城县的一些中小学校开设了实践教育课程,定期手把手地为学生们传授古老的泥塑技艺,使这项非遗项目后继有人,让“泥人李世家”在传承中得到升华。

文/图 本报融媒体记者 成绍峰 宋云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