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 正文

夫子山孔子行踪考

2024-01-05 02:09:10 商丘日报

  孔子行经芒砀山,避雨夫子崖下,最早见于夫子崖前文庙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碑文的记载:“云是自曹之宋当日所避风雨也。”乾隆年间的《勒名碑记》沿袭此说:“圣祖先师自曹之宋时道出避雨于此。”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永城县志·古迹志》记载:“世传孔子自宋返鲁,避雨其中。”孔子经过芒砀山究竟是“自曹之宋”,还是“自宋返鲁”呢?这两个行程都经过芒砀山,但一来一去,方向是相反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不同。

  “自曹之宋”最早来源于《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孔子去曹适宋”,据史学家考证,孔子“自曹之宋”在鲁哀公二年,即公元前493年,距今已有2512年了,当时孔子已经59岁。“自宋返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虽没有直接记载,但也可以查到行踪。“孔子自楚反(返)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又过了两年,孔子从卫返回鲁。孔子自楚国返回鲁国的过程,经历了三年,其间孔子自楚经宋,又从宋到卫。鲁哀公六年即公元前489年,是孔子自楚经宋到卫的年代,孔子自宋返鲁就发生在这一年,距今已有2508年,此时孔子已经63岁了。

  孔子“自曹之宋”与“自宋返鲁”,对孔子来说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前者孔子胸怀抱负,周游列国已开始了3年,后者是孔子经历种种困难和挫折,周游列国的后期。

  秦汉典籍并无孔子行经芒砀山的确切记载,史家只能根据《史记》的记载,联系芒砀山孔子避雨处的遗迹和传说进行合理的考证和推测。孔子“自曹之宋”,曹国在宋国北部,是一个小国。孔子在曹国停留时间很短,然后去宋国。孔子曾说自己“而丘也,殷人也”,宋国为殷人后裔,孔子也为殷王室后裔,但孔子到宋国即碰壁,孔子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不以为意,表现出一副坦荡自如、豁达大度、若无其事的样子。可以想象,坦然处之的孔子,从宋都走出之后,率领弟子们去了宋国的其他地方,孔子先祖的故居地酂邑之龙岗、宋国神社太丘社以及芒砀山是必选之地,孔子在这些地方可能不仅仅是游览,而且很可能也讲学、传经布道,同时了解宋国风土人情。后来孔子编纂《诗》《书》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如果孔子不在宋国停留进行调查,怎么能说得上“殷礼”?仅靠读书也可获得知识,但关键还是来自实践。孔子说“宋不足征也”实际上是在宋国实践调查的结果。“宋不足征也”反映孔子对宋国是非常熟悉的。孔子在宋国授学、祭祖和调查期间,免不了留下历史踪迹。

  我们设想孔子途经芒砀山的第二种情况,是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孔子“自宋返鲁”已经历了周游列国的种种艰难困苦,孔子“自宋返鲁”是从楚国开始的,此前曾困于陈蔡之间,遭受厄难。吴伐陈,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孔子“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孔子得免”,“楚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眼看孔子荣耀来临,但因楚国令尹子西从中作梗,一切便化为泡影。在楚国的行途中,楚狂人接舆以作歌的方式奉劝孔子认清形势,不要再继续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了。但孔子坚定信念,矢志不移。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曾拜见过大小封君70余人,可是均没得到理解和赏识,有时甚至十分狼狈,还十分危险,但是孔子并不灰心和气馁。孔子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楚国或从陈国返回卫国,途经宋国,从芒砀山经过,避雨夫子山下,不排除当时孔子曾在芒砀山讲学,停留驻足。从《史记·孔子世家》中,可以看到孔子至少两次行经于宋国,宋国既然为孔子先祖故地,作为倡导仁孝的至圣先师,孔子不可能不到祖上的故居看望,还要举行祭祀活动,这是一定要表达的孝道之礼。春秋时代,尤为注重祭祀活动,而祭祖是祭祀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永城曾出土孔子先代故里碑,夏邑有孔子还乡祠,今芒砀山夫子避雨处、夏邑还乡祠实为孔子在先祖之地的活动遗存,孔子在芒砀山留下踪迹应是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