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考古显示,我国的陶器生产至少已有上万年的历史。陶器生产制作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类最早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黄河文化的启明星。《史记·五帝本记》中载,“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舜帝重华成为史书上最早记载从事陶器制作的人。
千百年来,黄河水从青藏高原、黄土高坡一路走来,带来了丰富的矿物质,被淤积到广袤的豫东平原,经过风化、腐蚀、沉淀,形成元素丰富、储量惊人的澄泥。凭借就地取材的优势,“舜陶”制作工艺,在豫东故道厚土也得以传承、发展。
为了古窑那一段往事
虞城县镇里堌乡镇南村,清凌凌的洪河绕村而过,一座历经百年的红砖古窑静静地伏在河东岸,成为一所农家小院的镇宅之宝。
这是一座造型古朴的“馒头窑”,曾经,从中产出的陶盆、陶碗、陶缸、陶罐、陶灯等是附近十里八乡村民的日常用品。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工业发展,这些朴素拙重的陶制品逐渐淡出百姓日常生活,这座老窑一度荒废。
近年来,随着我市文旅文创的融合发展,以及对非遗项目的发掘、保护,这座老窑被作为虞城县镇里堌乡“镇里堌古寨”土窑风物遗址加以修复,重现旧容。
在年过50岁的张广生眼中,这座老窑更是代表了一段家族历史和技艺的传承。张广生是县级非遗项目——张氏舜陶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在他的印象中,家中先前有两座老窑,每当逢集,“西门张氏”烧出的盆盆罐罐都是畅销品。每逢开窑,院子里经常围满了看热闹的村民,非常热闹。
“我们张家祖上来自山东,世代从事制陶业……”12月11日,在张家古朴的老宅院里,张广生与记者细细翻看、介绍起了家谱。“张氏舜陶制作技艺”第一代传人张学涛(1899—1990),于1926年从利民镇迁到当时的“镇里堌古寨”(今镇里堌乡镇南村)。镇里堌古寨为平原土城,修建寨墙、兴建民居须取土垒夯,第二代传人张祥云(1919—2001),发现优质制陶黏土,结合故道澄泥,制作陶盆、陶碗、陶缸、陶罐、陶灯等日常家居用品,并以张姓“百忍堂”为号,在西寨门开设“百忍土陶工坊”。“我爷爷当时在古寨被称为‘张善人’,街坊邻居来工坊购买陶器,若是手头紧张,只需给店里供奉的‘舜帝爷’上一炷香即可拿走。每逢开窑时,那些残次但不影响使用的成品也是让乡亲们随意拿取。”张广生回忆道。
这座老窑里黢黑油亮的烟火色,见证了张广生祖父辈一次次装窑、开窑的盛况。烧制陶器,考验的是对火候的把握,这些一直掌握在张氏掌窑人手中。烧一次窑至少要两天两夜,需选“三六九”等吉日、吉时,请出“舜帝爷”画像,烧香敬拜之后进行。所谓“入窑一色,出窑千彩”全靠一双慧眼观察火候,进行精准把控。
张广生大专毕业,自幼传习家族制陶技艺,并痴迷于黄河故道陶文化研究,人送雅号“阿陶”。近年来,为了传承好此非遗技艺,他不仅四处奔走请教,熟练掌握了豫鲁苏皖交界处区域的制陶技术,熟知舜陶古法制作技艺,在细致挖掘整理祖上的古法制作技艺的同时,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悉心钻研古法制作技艺。
在他这座老宅院中,不仅保留着柴烧土窑,还有制陶木几、拉坯台等,生动保留了一段文化记忆。“黄河文化博大精深,自舜传承下来的制陶技艺毫无疑问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四代制陶人家,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复现并发扬光大。”张广生说。
为了故道那一抹绿色
今年, “张氏舜陶制作技艺 ”成功申报成为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给了张广生在复兴传统陶器技艺上以很大的鼓励。
在他家里,摆放了满满当当的新近的柴烧陶制品,茶杯、香插、花瓶等,造型多样,器型小巧精致,符合当下审美趣味,又兼具实用性。
这些出自张广生之手的作品,往往一开窑就被闻讯而至的圈内好友搜寻一空。柴窑烧制的陶器成本高、成品率低,其烧制成的陶器具有独特的润泽度。张广生这些“瓶瓶罐罐”从灰白、土黄到胶泥,色彩富有变化,质地突破以往陶器较为疏松的印象,触手温润细腻。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调配的独特草木灰釉,挂釉的成品在阳光下呈现一种独特的黄绿色,具有宝石光,低调质朴中透着勃勃生机。
“黄河流域陶器制作自古是就地取材。我们祖上烧制陶器,多采用洪河累积多年的三米以下的澄浆泥。所使用的釉料也是就地取材,采用故道常见的艾草等烧成草木灰再调制成釉水。据我考证,这个釉水最早是由伊尹发明并流传至今的,也是咱们商文化的组成部分。”张广生说。
“无火不成器”,商丘是火文化的发源地,陶器又是一种“土与火”结合的艺术。据了解,黄河流域的制陶原料,主要采用天然黏土,如红土、河谷中的沉积土和黑土等。陶土的成分对陶器的烧结和颜色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铁的化合物起着助熔作用,降低陶坯的烧成温度,并影响陶器的颜色,如在氧化焰中烧成,则呈红色;在还原焰中烧成,则呈灰色……如此,造就了同一窑的产品各种颜色的变化。
至于草木灰釉,不同的植物燃烧后形成的灰中所含的钾、磷等含量不同,形成不同的颜色纹理,呈现不同的质感。现在所用釉水,是张广生在第三代传人张月亮研制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调整、优化。在烧制时特别选取了故道土生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本草、香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珍重地将这一抹黄绿色命名为“故道绿”,寄托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情怀。
为了人生那一个梦想
张广生的家中至今还珍藏着一副“舜帝爷”的古老画像,年深日久,宣纸早已发黄变脆,目前正在修复中。
据《韩非子·难一》载,“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在舜改进制陶技艺之前,陶器为露天烧成,粗糙易碎;舜帝经过研习,熟知泥土习性,改进了制作及烧制流程,使得陶器美观而耐用。
数千年以来,制陶人将发明陶器的功劳归于舜,奉舜帝为“祖师爷”“窑神”。在张广生这一代的传承中,他注重遵循古代制陶理念,沿袭伊尹草木灰釉技艺,挖掘虞舜古陶文化。取料于黄河故道流域的澄泥,经过采泥、晾晒、粉碎、碾磨、淘制、陈腐、手工捏制等工序,遵循古法,手工制作茶杯、茶盘、日常用品、复古陶盆和陶灯等饰品,让带有远古气息的土陶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他手造的这些器物底部,都盖着“舜里”印戳。说起来,舜又被称作“虞舜”,跟虞城大有渊源——大禹接受舜帝禅位后,将其子商均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虞城县),承继舜帝“有虞氏”之号后建立虞国。如此看来,“舜里”古陶,名副其实,古色古香。
“我的理想就是把张家数代传承的黄河古陶文化传承下去,一是返璞归真,从取泥、制坯到烧制,完全呈现古法,展现自然之美。二是系统整理陶器烧制技艺及舜陶文化系统文字,将制陶工艺与黄河生态文明、黄河制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采访最后,张广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