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 正文

考试

2023-12-04 00:55:17 京九晚报

  我们是个特别善于考试的民族。中国留学生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学校,考试成绩都稳稳当当地位居前列,每每让当地学生望尘莫及,恨爹娘没给自己生个好脑袋。没办法,咱这也是优秀基因决定的,祖辈们科举考了一千多年,孜孜矻矻,辛辛苦苦,总有些成功的基因会遗传下来。

  善于考试,除了学习基础扎实,准备充分外,还要会猜题、押题,还要有良好应考心态。有一种运动员是竞赛性选手,训练成绩并不突出,比赛时总能超常发挥。考试也是如此,有人就是考试型学子,平时虽学得一般,未见多出色,但一上考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异常,往往能考出高分。

  不过,也有不少中国人不善考试,平时还学得不错,一考试就抓瞎,上了考场就头大。左宗棠,晚清三杰之一,满腹经纶,文武全才,就是考试不在行,考来考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才勉强考取一个举人,成为一辈子的隐痛。因而,他啥都敢跟人叫板,就是怕与人比科举功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参加科考多次,都名落孙山,最后一咬牙,我不考了,没功名也照样能打出一片天下。别的学问且不论,光是他的一本《人间词话》,就让那些一起考试的状元、探花、榜眼自惭形秽,自愧不如。

  还有个刘鹗,是晚清少有的通才和奇才,也不擅长考试,连考数次都落榜了。考场不得意,仕途不通,他选择行医、经商,皆成就不俗,业余写小说,更是一炮打响。他的《老残游记》被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名著。也多亏他不会考试,否则就可能会多一个庸庸碌碌的小官,而少一个著名中外的作家。

  还有人是拒绝考试。著名学者陈寅恪,出国留学二十多载,曾在多个名牌大学就读,但都是只听课不参加考试。他不是怕考试,而是觉得复习考试太浪费时间,没有意义。所以,他虽学贯中西,但没拿到一个文凭。后来他进清华研究院时,因没有博士文凭,曾被拒之门外,多亏梁启超为他力争、说项,才得以跻身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行列。

  也有人不屑考试。林觉民,生性聪慧,少年早熟,被乡里誉为神童。但他对旧时科举全无兴趣,对四书五经也十分厌恶。13岁时,虽不得不奉父命参加科举考试,然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而在第二年,即以高分考入全闽大学堂,接受新派教育。后来成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有人曾列出两组名单,一组是善于考试的,有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都是清朝科举状元;一组是不善考试的,有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都是清朝落第秀才。当时,第一组名单中的人物是多么辉煌与显赫啊,而第二组名单中的人物则是那样门庭冷落,默默无闻。后来呢,事情发生戏剧性变化,当初风头出尽的一帮状元郎,到后来大都湮没无闻,被人遗忘了。反倒是昔日那些惨不忍睹的落第秀才,后来都成了大气候,或成为影响巨大的著名思想家,或成为千古不朽的文学家,或成为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或成为翻云覆雨的一代枭雄,个个有声有色,大放异彩,人人声名远播,载入史册。两相比较,令人不胜感慨,真是天地无常,造化弄人啊!

  善于考试,是人生一门重要技能,固然值得庆幸,但不足为恃,毕竟那只是纸面上的成绩,是骡子是马还要拉出来遛遛才行。不善考试,或许是一块人生短板,但只要有真才实学,满腹韬略,该成气候是谁也挡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