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 正文

隧道口的风景

2023-12-01 02:30:04 商丘网-商丘日报

矗立在雀儿山隧道口的“十八军将士精神永存”雕塑。戚建 摄

汽车继续行驶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境内,不知不觉中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雀儿山隧道,我和戚海亮、许进海三人下车,回首来路,才知道这个雀儿山隧道全长7079米。川藏公路穿山而过,隧道口高耸的纪念碑和大型雕塑、红色文化墙等,诉说着几十年前修建川藏公路的感人故事。

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每年有长达8个月的时间被积雪覆盖,山高路险、高寒缺氧,被称作“川藏第一险”。司机们常说:“翻越雀儿山,犹过鬼门关。”从1995年到2003年的8年间,雀儿山40多公里路段,平均每年发生交通事故370余宗,死亡六七十人。当年,一位经常在此线跑车的货车司机说:“每个冬天,都能看到有车掉落在悬壁,或翻在路边。”

雀儿山海拔高,一年四季寒风凛冽。过往乘客经过此处,大多会出现眼花耳鸣、头痛胸闷、心慌气短等高原反应,因冰雪造成人员缺氧致死情况时有发生。为改善雀儿山公路的交通条件,2012年6月,雀儿山隧道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建设。2017年,全球海拔最高的超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原来需要驾驶两个多小时危险山路才能翻越的雀儿山,现在仅需要在安全的隧道里行驶约十分钟。隧道开通,让“翻越雀儿山,犹过鬼门关”成为历史。

我们在隧道口看到,一座白色的纪念碑高耸入云,碑顶设计为藏族建筑风格,鲜艳的红五角星镶嵌中间,竖着排列的“川藏公路十八军英雄纪念碑”12个大字庄严肃穆。登上九层台阶,可以看到精致的汉白玉护栏和酱红色的岩石底座。蓝天白云之下,连绵的雪山成为背景。我在选择摄影角度的时候,故意让纪念碑高出山顶三分之一。

隧道口右侧的第一座雕塑上,用汉藏两种字体写着铜黄色的九个大字——“十八军将士精神永存”。雕塑出来的山顶之上,身材消瘦而表情坚毅的三位将士正在施工现场。他们扎着腰带,束着绑腿,左边的一位左手扶着铁锨,右手指着前方,他身边军官模样的人左手拿着钢钎,正顺着手指的方向向前观望。右边的战士弓着马步,把铁锤举过头顶。半山腰里,有一匹运输货物上山的骏马,马身边的战士手扶货物,一副登山的姿态。

第二座为浮雕,主题为“峥嵘岁月”。一座不规则的山体前,五位将士正在修路现场施工。中间这位头戴布帽,身穿背心,一手握钢钎,一手用毛巾擦额头的汗。他身后的左侧,两位英雄正背靠山体,用钢钎撬动石头;右侧,一位英雄双手挥舞着钢钎,赤着臂膀,肋骨清晰可见。他的同伴正双手扶着钢钎,在那里支着架子,等待让钢钎穿过岩石。两组雕塑栩栩如生,展示了修建川藏公路的艰难场景。我们站在雕塑前,一方面被十八军英雄的修路故事所深深吸引,一方面为雕塑艺术家惟妙惟肖的精美设计而感叹!

十八军修建川藏公路的故事有多感人?用“感天地、泣鬼神”来形容实不为过。我知道一位因修建雀儿山隧道而牺牲的十八军战士张福林的故事。

张福林(1931—1951),河南省扶沟县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十八军159团3连六〇炮班班长,参加过太原、秦岭、成都等战役,在川西剿匪中曾荣立三等功。1951年,张福林任修建川藏公路雀儿山隧道爆破班班长。他刻苦钻研爆破技术,是全连有名的“大炮手”。施工时节正值寒冬,高山上空气稀薄,张福林经常感到头昏眼花,不时呕吐。部队领导要送他下山养病,他坚决不肯。1951年12月10日,施工队伍正在吃午饭,张福林发现三排装炸药的炮眼没打好,他连饭都顾不得吃,立即帮助三排纠正。谁知,这里头天放过一炮,岩石震松了,一块两立方米大的石头突然坠落下来,砸中张福林。当同志们赶到现场把石头掀开时,张福林已昏迷过去。苏醒过来后,他吃力地对指导员说:“我不能再为党工作了,衣袋里还有一些钱,请你代我交最后一次党费吧!”医生要给他注射强心针,他竭力用双手推开,哑着嗓子说:“不要!替国家节约了吧,我不行啦!”排里同志要抬他下山,他怕耽误施工又拒绝了。1个小时后,年仅20岁的张福林停止了呼吸……1952年,西藏军区追认张福林为模范共产党员、一等功臣,并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张福林班”。在雀儿山西坡川藏公路北线8995公里处是张福林的陵墓,上面镌刻着“英雄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碑文。

公路左侧的几座建筑前,一面红色的旗帜上,标记着“川藏公路十八军红色教育基地”的字样。我不知道从这里路过的人是否会为十八军将士们致以崇高的敬礼,或洒下感动的眼泪。我和戚海亮、许进海默默地向英雄们致敬,肃立,谁都没有说话。心想,我们今天能顺利从这儿通过,该有多少人为此作出英勇牺牲啊!

(下期请看《其美多吉雪线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