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有炊烟升起的地方便是家,炊烟是农人精心种植在屋顶上的精神庄稼。
多年前,土灶台是庄户人家生活里非常重要的燃具。在灶台上面架起一口大锅,添足水,再往灶膛内填入柴火使之充分燃烧,火苗跳着欢快的舞蹈,火焰快乐地噼啪作响。不一会,灶台上就蒸气缭绕,饭菜的香味飘散在农家院落。
自家种的时令蔬菜,可烹可炒;细粮粗粮,可干可稀。在锅灶前低头忙碌大半天的母亲,终于将精心烹制的饭菜做好,她慈爱眼睛里满含柔情,等着全家享用这些满含爱意的美食。回想起这些温馨场景,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泛上心头。
一年中总有几段时间是父母在地里忙农活,来不及做饭。往灶台里添柴烧火的任务就落在了我身上。我提前将柴火备好,等母亲回来弄好食材,随着她一声号令:“开始生火吧!”我便马上将灶膛里的柴火点燃,使火烧得旺旺的。
趁着帮母亲烧火的间隙,与她说着在学校里的事和自己在村中遇到的新鲜事。柴火热情地拱着锅底,母亲一刻不停地忙碌,亲情伴随着热气和炊烟一块弥漫。在这种氛围的发酵下,农家老灶台做出的饭菜有着食物原汁原味的清香。
有很多时日,老灶台会不经意间袭入我心间,它是家的标志,母爱的符号,也是幸福的源泉,更是清苦岁月中的满足和宁静。渐渐忆起老灶台里面烧过的玉米秆、芝麻秆、红薯秧、苞谷芯子……等它们化为灰烬,母亲将这些草木灰小心地收集起来,积攒到一起撒到地里作为肥料。这些来自泥土的作物,最终又以另一种方式回归土地,滋养土地,浸润来年粮食的甜香。
在灶台旁终日忙碌的母亲用无声的行动告诉我要勤劳,懂得感恩生活、珍惜粮食。这是良好家风潜移默化的浸润,如绵绵细雨般,看似不经意,却无比深刻地渗透进我今后生活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
“儿女欢喜罗酒浆,夜深笑语火炉傍。”最喜欢的事是往灶台最下层扔入两块红薯或者几个土豆。带着余热的灰烬一层层覆盖在红薯和土豆上。等一家人吃完饭,再去灶台下用灰耙捞出被覆盖的红薯、土豆,津津有味地吃起来。那种扑鼻香味迎面而来,真是无上的美味。
每当土灶台周围摆上了劈柴,熊熊的火焰在膛炉内欢笑着奔腾时,这一定是要过节了。蒸馍、炖肉、炸丸子,非得用耐烧的劈柴不可。这样做出的食物特别香,吃到嘴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将曾经贫苦日子烹饪得有滋有味的美妙乡村生活的难忘一景。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光阴几经流转,现在的农村,很难见到炊烟升起的景象,农家老灶台也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电饭煲、煤气灶、天燃气灶等灶具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农人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
质朴又平凡的老灶台,是我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回忆,它不但蒸煮出可口的饭菜,更将感恩、勤俭的良好家风传承给我。回想当年,一股暖流就涌遍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