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 再向三山行·大别山采风⑧丨“我是农民杨长太”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岚 马小刚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聂颦颦
“我是农民杨长太。”
近日,一行人前往光山县采访,途经东岳村,偶遇四方景家庭农场负责人杨长太。甫一见面,杨长太就亮出自己的“农民”身份。
“长太可不是一般的农民,他是个有故事的人啊。”村里人都说。
杨长太的故事要从十几年前说起。那时的东岳村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村,全村2000多人,1/4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过着穷日子。
“一家人守着6亩地,一年到头也没啥盼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杨长太也去了北京,跟着人搞拆迁、装车卸货,成了“农民工”。
“看别人种植花卉苗木很赚钱,俺也跟着干。”2012年,回乡养病的杨长太又干上了种植户,没技术、不懂市场,折腾一年多,反而欠下七八万元的外债。2014年年初,杨长太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村里开贫困户大会,他低着头缩在最后一排,“觉得没脸见人。”
村党支部书记杨长家和驻村干部王廷伟找到他,鼓励他打翻身仗。请专家手把手教他种植苗木、帮助申请小额贷款、对接市场销售信息……当年春天,杨长太在专家的指导下调整了种植方向。10月份,他的大叶黄杨和冬青等两大批苗木就卖了10多万元,一举脱贫。
“年底村里开脱贫表彰会,我戴着大红花站在第一排,头仰得高高的。”头上的“帽子”从贫困户一下子变成了脱贫户,杨长太笑声更爽朗了。
脱贫之后,杨长太的干劲越来越大。“我是个农民,也是个党员嘞,要带动乡亲脱贫致富。”2008年入党的杨长太,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
2015年,他创办四方景家庭农场,当上了农场主。农场先后流转400多亩土地,建设苗木花卉种植基地、有机茶园、稻虾共作基地等,他也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2017年2月,农场成立党支部,杨长太成为农场党支部书记。
2019年9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考察,同包括杨长太在内的6名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亲切交流,勉励他们“在致富路上继续奔跑”。此后,杨长太的干劲更足了。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绿色发展和生态农业就是我找到的路子,我感觉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
“走,去你的农场看看。”
“兆优5431,这种稻谷产的米,口感好,市场上能卖到6元一斤,普通大米一斤才卖2元多。”沿着田间小路徜徉,杨长太如数家珍,笑称自己是“土专家”。
2019年,四方景家庭农场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杨长太又联合周边的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共8家组建产业联盟抱团发展,绿色水稻种植面积也发展到2010亩。
稻田旁边的小水沟里,养殖小龙虾,一水两用,稻虾共生,一亩地又能多收入300元。远处的池塘里,养着莲藕和鱼。“最大的鱼能长到十几斤。”同行的村干部说。
“去年我们又开了200多亩荒山,准备扩大油茶种植面积,采取林粮间作,在油茶树的间隙,种小麦、油菜等,既能保护土壤肥力又能增加收益。”
远处山上的茶园仍是绿意葱茏。“苗木花卉种植基地在山那边。”杨长太手指远方,“种植品种有紫薇花、香樟树、红叶石楠等。到春天你再来看,可漂亮了。”
路子找对了,杨长太大步“奔跑”起来:谋划着尝试发展农旅融合、打造家庭民宿让游客留下来,统一品牌和管理、营造万亩优质稻田让村民持续富起来……
十几年来,从农民工、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再到家庭农场主、产业联盟盟主,杨长太的身份一变再变,始终不变的是作为农民的朴素使命——
“我是个农民,就要脚踏实地,把田种好,让更多人吃上绿色放心的粮食。”
告别杨长太,驱车沿着彩色的大别山“1号公路”前行。车窗外,蔓延开来的,是青山连着绿水,梦想连着希望……
“三山”今昔说
奔跑在致富路上
□丁新伟
家庭农场主,产业联盟盟主,这是今天的杨长太;农民工,贫困户,这是十几年前的杨长太。有着这样的人生经历,难怪杨长太被乡亲们称为“有故事的人”。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有故事”的杨长太,把绿色发展和生态农业当作让村民持续富起来的路子,让我们对中原千乡万村的明天充满期待。美化村容村貌,吸引人才返乡,发展相关产业,建设文明村风……有太多像杨长太这样“有故事的人”,唱响乡村振兴的“河南好声音”,带领乡亲们在致富路上奔跑,迈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我是个农民,就要脚踏实地,把田种好,让更多人吃上绿色放心的粮食。”杨长太的朴素话语里,有一种力量直达人心: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将成为中原大地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