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纵四横”到“六纵六横” 持续打造枢纽经济新优势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市长潘峰与菏泽市政府代表团洽谈跨区域高速公路项目衔接工作。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东陪同省厅检查组指导高速公路建设工作。 商丘“六纵六横”高速公路规划图。 建设中的阳新高速公路睢县南站。 商丘环城高速古城站。 阳新高速豫鲁省界至宁陵段跨黄河特大桥。 阳新高速某路段施工现场。 阳新高速宁陵至沈丘段柘城李原互通立交。 高速公路护坡施工。
商丘市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和发展枢纽经济有关部署,聚焦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2022年6月和2023年4月莅商调研时“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打造枢纽经济新优势”等重要指示,落实市委、市政府“航空打造节点、铁路建强枢纽、公路织密网络、水运构建规模”的总体思路,切实把高速公路建设放在实施商丘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先导城市等重大战略中统筹谋划、压实责任、加快推进。全市交通运输部门坚持项目为王,致力产业倍增,在推进“三个一批”上持续发力,全面谋划建设“六纵六横”高速公路,形成“市域有环线、县县双高速、乡镇全覆盖”的网络格局,加快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化,为服务“两个确保”大局、建设现代化商丘当好开路先锋。
白纸绘宏图 大地起龙脉
“三纵四横”畅殷商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要想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公路快富”。高速公路运输具有通行速度快、运能大、安全性能好等优势,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
1998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进一步扩大内需、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交通强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优势再造等重大战略,抢抓省高速公路“13445工程”建设的良好机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现了高速公路发展的一个又一个突破。
一幕幕波澜壮阔的画卷,一个个荡气回肠的音符。回望我市高速公路建设历程,有太多珍贵的日子值得铭记。
1998年12月19日,连霍高速商丘段正式开工建设,2001年12月6日正式通车运营,结束了我市无高速公路的历史。
2002年10月29日,商亳高速(济广高速商丘段)开工建设,开创了我市自主筹建高速公路的先河。
2003年11月19日,商丘至周口高速公路(商丘段)正式奠基开工,2006年12月15日建成通车。
2005年11月,永城至登封高速公路永城段开工奠基。
2010年6月,济南至祁门高速永城段一期开工奠基,2012年12月建成通车。
2012年12月12日,商丘至登封高速(连霍复线)商丘段开工建设,2015年12月19日建成通车。
2016年9月26日,郑州至民权高速开封至民权段正式建成通车,标志着郑民高速全线建成通车。
2020年9月16日,阳新高速宁陵至沈丘段举行开工仪式。
2021年6月28日,阳新高速豫鲁省界至宁陵段开工建设;同年12月24日,沿黄高速民权段、兰太高速民权段同时开工建设,创造了我市一年开工建设3条高速公路的佳绩。
2023年以来,我市4个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完成投资居全省第二名,阳新高速宁陵至沈丘段拟定今年11月底建成通车,民砀高速商丘段将于年内开工建设。
一条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一个个不断刷新的公路里程数,承载着交通建设沉甸甸的收获,记载了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的高瞻远瞩、关爱民生,也饱含着无数交通人艰辛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
商丘高速公路由点成线汇成网,已形成“三纵四横一环城”格局,通车运营7条总里程达52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4.77公里/百平方公里,在中部六省15个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仅低于安徽芜湖的 5.54公里/百平方公里。
我市坚持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现代物流降本增效相协调,依托高速公路网络优势,充分发挥高速公路作为多式联运主通道(轴与面)的极化和连带功能,大力发展公铁联运、陆海联运,提升商丘与连云港、上海港等出海通道能力,畅通商丘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边境口岸的内陆出关通道,促进物流走向“全供应链”和“一单制”联运服务,发挥很强的资源要素集聚辐射效应,助推枢纽经济加快发展。全市注册登记的物流企业已达到3300多家,快递企业拥有品牌20个,货运车辆5.6万台,物流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邮政物流业务量及经营收入居全省第2位、全国50强第39位。商丘市保税物流中心是河南省第三家保税物流中心,不沿边不靠海的商丘进入“无水港口时代”。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年交易额600多亿元,“商丘价格”成为全国农产品价格的风向标。“中国冷谷”民权、“中原鞋都”睢县、“钻石之都”柘城等,形成了装备制造、超硬材料、电子信息等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促进了商丘城市枢纽功能和产业集聚辐射能级提升。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连续3年跻身全国城市GDP百强榜。这一串串数据最好地诠释了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带来的可喜变化。
尽锐出战攻坚 营造最优环境
“商丘模式”建高速
1月3日,沿黄高速民权至兰考段一标顺利完成首片预制箱梁。
2月28日,阳新高速宁陵至沈丘段第1490个墩柱浇筑完成,路面沥青摊铺在一个星期内推进7公里。
3月5日,阳新高速豫鲁界至宁陵段项目控制性工程黄河故道特大桥浇筑完成。
奋战“开门红”,捷报“春天里”。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的是智慧和汗水,映射的是使命和担当。
高速公路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建设单位、沿线群众之间的利益与问题,范围广、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加强协调服务工作、架起路地沟通桥梁、营造良好施工环境势在必行。
“树牢大局意识,主动担当作为,精准服务保障,为高标准完成高速公路建设目标营造最优环境。”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东说。
“营造最优环境”绝不是一句空话。一种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高位推进的“商丘模式”成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新引擎。
加强领导,协同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速公路建设,始终将其作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市委书记李国胜、市长摆向阳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高速公路建设工作。“高速公路所用土源无偿供应,运输车辆在商丘一路绿灯!”在解决土源供应协调会上,这个承诺被列入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常务副市长薛凤林和分管副市长潘峰等领导具体主抓,直奔项目一线,现场协调解决问题,促征迁、保交地、保进场、保施工。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沿线县(市)区政府和财政、发改、交通、国土、城管、环保、电力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班机构,完善部门间常态化高效沟通对接工作机制,开启“绿色通道”,分工协作、简化程序、联审联批、提高效能,为项目加快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攻坚克难,优质服务。为实现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工作目标,采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建立台账、逐项销号的举措,集中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要件办理、资金筹措、项目审批、土源供应、清表征迁、村民阻工等难点、堵点问题现场办公、限时解决。“哪里有堵点就责任到人,集中解决‘卡脖子’‘中梗阻’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如期建成。”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攻坚专班组长张剑锋在周例会上强调。协调工作时做到“一碗水端平”,全面实行无缝对接,解决沿线群众合理诉求,融洽路地双方关系,引导群众支持高速公路建设。尤其是2022年疫情期间,为解决土方供应难题,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为施工单位办理土方运输绿色通行证2323份,保障了土方施工。
强化督导,跟踪问效。市交通运输局党组坚持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成立综合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攻坚“1+9”十个专班,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攻坚专班是其中之一,明确一名副处级领导干部负责。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攻坚专班又成立四个保障组,每天到施工一线督导拆迁和土方完成情况;每周至少一次到县指挥部和项目公司督导,一对一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检验督导成效的唯一标准就是“项目是否科学施工,顺利推进”。督导结果和每周进度以简报形式发至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确保人人有压力,天天有进展。2022年以来解决实际问题46项,研究制定了《商丘市高速公路建设县(市)区政府责任落实监督考核办法》,细化标准,奖优罚劣,制定了科学严谨的监督考核细则,倒逼地方政府积极作为,有效服务推进了项目建设。
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协调建设单位加强施工管理和过程控制,进度、质量、安全并重,致力于打造一条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精品路、环保路、民生路。坚持超前谋划,科学调度,抢抓黄金时间掀起施工高潮,倒排工期加压推进,确保各项节点目标如期完成。坚持把质量作为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努力推广“五新技术”应用,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采取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严格工程监理,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管理。树牢“万无一失”的安全责任意识和“一失万无”的安全忧患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重点防控体系,积极开展“平安工地”“安全生产月”和“自查自纠”等专项行动,做到安全隐患排查、排除“双到位”,始终保持了安全生产的良好态势。
实施优势再造 助推枢纽经济
“六纵六横”达八方
习近平总书记把交通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赋予了交通运输“开路先锋”的历史使命。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给予商丘“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的目标定位。商丘市委书记李国胜出席党的二十大时提出“以开放拓空间,以枢纽聚产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市交通运输部门将扛牢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大任务,瞄准“融通商丘、畅达未来、提升能级、引领发展”的综合交通建设总目标,深度对接国家、河南省战略通道建设,实施优势再造,致力产业倍增,以“建设大交通、发展大物流、形成大产业、促进大发展”为己任,全面构建以“铁路运输为命脉、公路运输为骨干、海河运输为补充、航空运输为颜值、物流场站为保障”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率先把商丘打造河南省枢纽经济先行区。
“要以更高要求、更足干劲、更好成效,全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稳中求进,难中求成,为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当好开路先锋。”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东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上强调。
商丘是全国第一个编制枢纽经济发展规划的地级市,“殷商之源,通达商丘”的城市品牌享誉海内外。我市已经拥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首批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承载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等多张“国字号”金字招牌。空铁公水齐头并进,枢纽经济风生水起。高速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主动脉”,在枢纽经济发展中作用举足轻重。聚焦构建“六纵六横”高速公路网络、助推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打出一套“组合拳”:
坚持规划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未来五年是商丘现代化建设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致力打造“七个强市”、聚焦聚力“十项任务”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桥头堡”的区域定位准确明晰,“新高地”的时代命题催人奋进。我市按照河南省“1+3+4+N”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发展布局,坚持在700公里范围内定位大规划,依托商丘区位、交通、产业、环境等六大优势,着力构建“两体系一平台多融合”(即区域立体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一个货运物流信息化平台,与多种产业深度融合)。4条在建高速公路强力推进,3条规划高速公路呼之欲出。深度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做好高速公路线位、点位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统筹衔接。今年2月23日至24日,民权至砀山(豫皖界)高速公路、永城至灵宝高速商丘段、永城至单县(豫鲁界)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审查会举行,标志着商丘市拟新建的3个高速公路项目正式启动。线路总里程314.7公里,总投资379.6亿元,建设规模之大、投资额度之高、实施里程之长、覆盖面积之广,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必将进一步支撑商丘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
织密公路网络。翻开商丘交通图,一张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高速公路网跃然纸上。每个县(市、区)至少两条高速公路穿境,每个乡镇15分钟可车行高速。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四次与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省菏泽市,河南省周口市对接并签订省界、市界接点协议,加快推进3个拟建项目前期工作。按照“政府不投资、融资不担保、运营不补贴、征拆要补偿、税收留当地”的投资原则,今年计划开工的民砀高速公路投资人招商已先后与十三家央企开展多轮投资洽谈,与中铁建形成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项目工程报告已通过省交通运输厅行业审查,初步设计总体进度约90%,特许经营实施方案已报市政府审批。至“十四五”末,商丘将建成高速公路“六纵六横”网络新格局(六纵:兰太高速、阳新高速、商南高速、济广高速、永单高速、德上高速;六横:沿黄高速、民砀高速、连霍高速、商登高速、永灵高速、盐洛高速),通车里程近1000公里,约占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的1/10。同时,改扩建济广高速商丘段、连霍高速商丘至豫皖界段,提高国家高速公路主通道的通行能力;新增连霍高速神火大道出入口等13个,强化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城市道路的一体化衔接。到2025年,商丘市高速公路密度达7.13公里/百平方公里,比现状提升46.7%。通过织密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提升交通枢纽能级,变“流量”为“留量”、变“洼地”为“高地”、变“分散”为“集群”,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进融合发展。坚持把高速公路建设与商丘工业“发动机”、农业“金土地”、服务业“金钥匙”等产业倍增计划结合起来,加快“站产城”“枢纽+产业”深度融合,将交通优势转化为枢纽优势,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大枢纽、大物流、大产业、大城市的融合发展格局。结合商丘已形成的3个千亿级和1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高速公路运输链融入供应链,积极发展全程物流、供应链物流、专业物流、定制物流,壮大交通运输产业集群。加强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的衔接,持续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构建联通高速、覆盖城乡的农村交通经济环线。实施交旅融合发展,挖掘殷商文化、先哲文化、古都城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扮靓高速公路古城站、黄河故道站等窗口形象,打造商丘文化名片。
高速公路,蕴藏的是梦想与机遇,带来的是发展与繁荣。加快发展,汇聚的是信心和力量,诠释的是初心和情怀。
由“三纵四横”到“六纵六横”,承载着商丘人民梦想的高速公路,承载着商丘人民希望的幸福之路,正在豫东大地间不断延伸……
大道如虹,前景可期。商丘交通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增强“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紧迫意识,弘扬“信心胜黄金、起步即高速、开局就决战”的拼搏精神,答好“商丘之问”交通考卷,加快高速公路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提升商丘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流通大格局中的地位,为打造枢纽经济新优势、建设现代化商丘贡献交通力量!
文/本报融媒体记者 侯国胜 通讯员 王学太 图/焦风光 赵 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