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论 >> 重要论述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性研究

2023-10-24 10:25:00 来源: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人),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周“述道以翱翔”,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庄子“天人合一”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契合,对打造“老庄元典文化旅游区”、建设商丘“文化发展强市”有重要作用,对弘扬中原文化、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有重要影响,对传承中华文化、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重要价值,对加强世界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有重要意义。

一、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的观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模式,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均建立在天人和谐的基础之上。在“天人合一”理念中,“天”与“人”相互交错、融为一体,“天”并非单纯指称客观的自然,“人”也并非单纯的人类社会。“应天归德”反映了商丘的天人哲学。关于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道法自然,顺应四时。《庄子》全文有670余处“天”,如天地、天府、天倪、天理、天年、天子、天鬻、天放、天德、天机、天籁等。《庄子》篇章有《天地》《天道》《天运》《天下》,首要强调的就是要尊重自然之天的演化、规律、运行。《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反映的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鲁侯以人养鸟而不以鸟养鸟而鸟死(《达生》),是以人灭天,违背了自然规律。

二是虚己无为,内圣外王。“内圣外王”在《天下》篇中第一次提出,但这与儒家“内圣外王”有所区别。为政之道,要在“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则天下治矣”(《应帝王》)“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乃“万物之本”(《天道》)。个人通过无功、无名、无己,去除成心,坐忘心斋,虚静质朴等也可以“内圣”,从而“胜物而不伤”(《应帝王》),达到精神的自由境界,实现人格的独立。

三是齐同万物,辩证超越。庄子在《齐物论》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的齐同万物思想,超越了同时代之人,穿越了古今,同时又是相对辩证的。“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让王》)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秋水》),等等。“小盗者拘,大道者为诸侯”,庄子从侧面揭示了社会的不公,是对齐同万物思想的否定肯定。

四是独立思考,怀疑批判。庄子生活在战争动乱、大道既隐的年代,生命朝不保夕,是非黑白颠倒,这为庄子独立思考社会,批判现实提供了重要依据。庄子对乱世充满了怀疑,思索人生、思索社会、思索宇宙时空,“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等等。庄子对诸子百家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因为批判,才有了对诸子的纠正,才有了庄子思想的创新,齐同万物、无为而治等卓越思想是庄子给世人的答案,造就了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二、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因素

结合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耕文明影响。中华农耕文明所带来的重农抑商、勤俭节约、朴实无华、尊重自然等文化传统,在庄子哲学思想中蕴育发展,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而“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商丘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庄子生活于商丘,又做过漆园吏,深知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四时顺则丰,违四时则歉。“春气变而百草生,秋正得而万宝成”(《庚桑楚》)。庄子赞赏待农业、农人,他批判孔子“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向往“耕而食,织而衣”的至德之世。《庄子》中的许多隐士过着农民的生活,春种秋收,怡然自得。

二是百家争鸣影响。诸子百家争鸣为庄子思想的发展提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庄子成为继老子之后道家的集大成者创造了较好外部条件。诸子价值理念一方面相互差异,如老子出世“无为”、孔子入世“有为”;墨子尚简和孔子尚繁,等等。另一方面相互融通,如儒道互补相通,都强调“内圣外王”;儒家讲仁爱,墨家尚兼爱;道家和名辩家相互贯通,如庄子不仅批判了“历物十事”“名家二十一事”,而且也吸收了惠施的辩证思想;等等。

三是战争因素影响。战国时代,七雄逐鹿,仁政不兴,狡诈见重,仗恃勇武,新旧交替,争地拓疆,战争频仍,民不聊生。宋国弱小且内忧外患,庄周无力改变现实,时刻感受到生命的窒息,正如《庄子·人间世》所言:“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所在的宋国自微子始封至宋康王亡国,共历经34任国君。从始至终,宋国都是相对弱小的诸侯国,外有强敌且时有内乱。如宋襄公愚仁,对抗强楚,泓水惨败,因伤而死;宋文公诛杀武、缪、戴、庄、桓之族;公元前370年,子剔成废国君宋辟公自立,是为“戴氏取宋”,但是公元前329年,他却被自己的弟弟偃(宋康王)攻击而逃往齐国;公元前286年,宋康王迷信占卜,争霸天下,灭滕败楚,树敌齐魏,射天笞地,沉迷酒色,不听谏言,人称“桀宋”,终被齐联合楚、魏所灭。

三、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所反映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和谐精神、不为物抑、生态智慧、返朴归真、宽容精神和批判精神等思想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契合性,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要实现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商丘实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道法自然,实现和谐发展。庄子主张“道法自然”,与老子思想一脉相承,这一思想体现了现代生态保护理念,对后世休养生息、生态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例如,今天河南民权黄河故道的申甘林带被誉为“绿色长城”,明清黄河故道成为了商丘重要的水源地、栖息地、生态湿地,鱼鸟翔集,景色怡人,休闲旅游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道法自然”的观点。

二是强化齐同万物,实现平等发展。庄子强调平等意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第一,诸子百家因成心而生我执、生是非,需丧我、忘我。“自我视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齐物论》)。第二,需坦然面对生死,庄子认为一切生死皆自然,妻死鼓盆而歌,“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第三,需有辩证思维。庄子的辩证观贯穿于《庄子》全书,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理论。庄主梦蝶,何为庄周?何为蝴蝶?“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齐物论》),等等。

三是强化不为物役,实现自由发展。首先是不为物役。农业社会,耕织劳作,物资贫乏,人们勤俭节约,不慕奢华,取物有节制。当今社会,也应该大力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其次是追求精神自由。庄周贤能,贫而却相,足见其人格之高洁。庄子认为“外物不可必”(《外物》),要虚己重生,质朴求真,恭敬谨慎,“不受天损、不受人益”,追求“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让王》)。要实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需要有批判精神,如《庄子·天下》认为“道术将为天下裂”,通过对儒家、墨家、法家、名辩家的批判;《盗跖》通过盗跖之言批判儒家礼教,孔子“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等等。(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熊作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