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两个结合”重大意义,对于我们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相互成就。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习总书记指出“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这是商丘永恒的财富,多个历史典籍记载、文献材料、甲骨卜辞和文物考证表明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殷商之源文化的优秀基因、思想精髓、时代价值,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契合性,也是“两个结合”的生动文化理论研究实践。在“两个结合”背景下深刻认识商丘殷商之源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的关键。
殷商之源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根文化地位。纵观商族的发展过程,在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的夏商周三代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先商时期,它在夏朝统治下发展着自己独有的先商文化;商朝时期创造的青铜文明和甲骨文字,在我国上古文明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古宋国时期,在周代统治下,殷商文化得以延续。西汉,继承了夏商周传统,并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得以升华。处于商丘一带的梁国更是西汉的瑰宝,辞赋、建筑、经学等领域铸就了汉梁文化的辉煌。唐时睢阳之江淮屏障、北宋应天府之繁华、南宋龙兴之地......
文化的根与魂,要回归到能够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底层逻辑上来。殷商之源文化的根与魂,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德”“廉”“天人合一”“以民为先”的价值观,也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儒家、道家、墨家、释家精神精髓,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与当下我们倡导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十分契合。
殷商之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商丘是圣贤文化之源,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皆发端于宋国及其周边区域,殷商之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经历殷商之源文化洗礼后的春秋战国圣贤创造了光照古今的文化思想。自汉代以来,直至清朝康熙年间,志书所记载的贤达统计有336人,其中属于商丘市辖区内的有316人。他们常出现于史书中,在《史记》《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等史书中有列传的就达100多人,他们也皆有著作传世,《宋州古今学人》收录100多人中,著作有300多部,商丘历代贤达之多、著作之丰,在全国地市罕见。
殷商之源文化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土壤。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500多年间,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战争连年,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这个时期提供了适宜中国文艺复兴的土壤,学派林立,思想绽放。当时,宋国及其附近接连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和庄子、惠子等圣人,他们创建了道家、儒家、墨家、名家等学派,他们编纂和著述的《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春秋》《论语》《道德经》《南华经》《墨经》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核心是“仁者爱人的民本思想”“舍生取义的义利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崇理尚德的治国方略”“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修齐治平的人生目标”等,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精神自由,遵循事物的本体之道,物极必反的辩证哲学。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尚利贵义,反对以战制战,反对浪费等。与此同时,名家惠子,兵家魏无忌,孔子弟子、原宪和司马耕,墨子后学、宋钘,中国最早的经济学家计然等都是同时期出现的各学派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在各自领域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这些思想或多或少受到了殷商之源文化“仁”“德”“以民为先”“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影响,这些理念代代传承成全了殷商之源文化的肇始性,殷商之源文化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有形或无形的支撑。
殷商之源文化是商丘人文璀璨的底色。早在夏朝,出现了夏历,又称阴历、农历,它的出现更好的帮助人们按时耕种,掌握作物生长周期,包括后来的殷历、周历等都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古代历法。契封商管理火种,筑天文台(火神台又阏伯台)观星计时,指导农业生产;相土乘马、王亥服牛,这些简单的发明极大促进了商部族的强大;西汉梁园辞赋诗歌繁荣,天下俊杰齐聚梁园,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贾谊《治安策》,经学戴德、戴圣《大戴礼记》《小戴礼记》皆出于梁园;唐李白留下了《梁园吟》的名作,杜甫、高适遍游梁宋之地,为商丘带来盛唐诗风;宋代应天书院是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培养了范仲淹、张方平、王尧臣等诸多人才,涌现出著名诗人石曼卿、名臣兼学者赵概、学霸家族王洙、政治家宋庠等文人学士;明清名宦文人辈出,以宋纁、沈鲤、侯方域、宋权、吕坤、杨东明、汤斌、宋荦为代表,清代从顺治到乾隆,商丘中进士者达170人,占当时河南省总数的五分之一。
殷商之源文化为商丘文化传承提供支撑。商丘古城街道命名上比较直接的体现了殷商之源文化传承,据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记载,商丘古城93条街。如“孝子街”“悌字街”“信字街”“礼字街”“义字街”“廉字街”“仁字街”“节字街”“化字街”“训字街”“元字街”“亨字街”“利字街”“贞字街”等等,街巷命名涵盖了儒道两家文化的精髓,传承了殷商之源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让商丘古城充满了“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大智慧和神秘感。
殷商之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殷商探源与豫东考古暨三代文明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昭示着商丘殷商探源成果得到学界专家的认可。殷商之源考古、发掘、整理、学术研讨等为构建商丘殷商之源文化话语体系提供科学有力支撑,殷商之源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日益彰显,在新时代将焕发出绚丽光彩,深刻理解“两个结合”重大意义,大力弘扬商丘殷商之源文化,不断在文化强市建设之路上续写新的时代篇章。(“网商社科”谷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