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朝歌”聆听历史警钟

—— 本报“殷商之源·探源”采访组走进鹤壁

2023-10-20 20:20:36 来源:商丘日报

文\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富义 白鹏 侯国胜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崔坤

摘星台  扫码看视频  采访组采访当地学者  三仁祠  采访组走进朝歌遗址公园

三千飞骑出朝歌,呐喊摇旗擂鼓锣。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热映,让许多观众对殷商王朝和“朝歌”产生浓厚兴趣。

朝歌在今天的河南鹤壁。“朝歌”之名不仅在历史典籍的字里行间之中,至今也存在于鹤壁这座淇河之滨的豫北地级市街巷阡陌的一个个鲜活地名之中。

商朝最早的都城在商丘,商朝最后的都城在朝歌。商朝灭亡之后,周朝分封微子到商丘,建立宋国。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走进朝歌,聆听历史警钟的回响。

“朝歌”这个地名,跨越三千年历史云烟,将商丘、鹤壁两城紧密相连!

朝歌文化,在鹤壁日渐枝繁叶茂、深入人心

走进鹤壁,一处处有关“朝歌”的地名扑面而来——朝歌街道办事处、朝歌路、朝歌老街、朝歌里、朝歌大剧院等,仅冠名“朝歌”的公园就有好几个:朝歌遗址公园、朝歌公园、朝歌文化公园。

9月21日,第十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鹤壁隆重开幕。中原(鹤壁)文博会已经举办了十届,主会场就在朝歌文化公园。

走进鹤壁市朝歌文化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宏伟建筑,这个被当地称之为朝歌文化旅游地标的鹿台阁,具有鲜明的殷商文化特色,也是当地朝歌文化的一个符号。

“鹿台阁坐落在淇河边,是鹤壁市的文化旅游地标。复建这个鹿台阁的时候,征询过很多专家的意见,还参考了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燕昭安介绍说。

燕昭安还介绍,朝歌文化公园只是带有殷商文化元素的公园。鹤壁市淇县是殷商最后一个都城——朝歌,也是周代卫国的第一个国都所在地。淇县有摘星台、纣王墓(帝辛陵)、荆轲冢、卫国古城墙、云梦山鬼谷子隐居地等诸多殷商文化、卫国文化遗存。

古典名著《封神演义》中的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封神演义》有数百次写到朝歌。

无论热播的《封神第一部》电影中提及的鹿台阁、摘星台,还是女娲传说的发生地古灵山、姜子牙封神的封神台,朝歌文化已在鹤壁这座豫北小城日渐枝繁叶茂、深入人心。

行走在鹤壁的淇河岸边,或许可以遇见心中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场景,也可以读懂《诗经》里的淇水悠悠。

朝歌古都,见证商周两朝五百年兴衰

“淇县古称朝歌,是纣王的都城,是纣王演绎人生悲壮大剧的舞台。殷商王朝在朝歌大地上留下了大量活动的痕迹。”中国古都学会理事、淇县朝歌文化研究学者夏伟田自豪地介绍起了朝歌古都。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

盘庚迁殷之后,是不是“更不徙都”,历来皆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朝歌是殷都之后的商朝最后一个王都。也有学者认为,朝歌仅仅是商王的离宫所在之地。

记者走进鹤壁博物馆,发现这里有一处名为《殷都朝歌》的展板介绍,比较明确地把朝歌作为殷商王都:“朝歌,位于河南省北部鹤壁的淇县。淇县古称‘沬邑’,商代第二十二王武丁最早迁于此,后迁于北蒙(今安阳小屯);武乙复迁都沬邑;帝辛即位后将‘沬’改为‘朝歌’,仍袭朝歌为都。朝歌(淇县)作为殷商晚期的帝都,不仅保存有较完好的古城风貌和文物古迹,而且流传有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

殷纣王(帝辛)留下了很多史实和典故,无一不与“朝歌”联系在一起,比如商末的《朝歌》之乐,微子出走、箕子佯狂、比干剖心、武王伐纣、牧野之战、鹿台自焚等。存在这么多跟朝歌相关的历史和地名,因此,2000多年来,一直没有否认过朝歌的历史地位。

商代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帝王把朝歌作为都城或离宫所在之地,一共经历了82年。到了周代,朝歌又作为卫国的都城,存在了403年。

朝歌,见证了商周两朝五百年的兴衰。

殷有三仁,微子封到宋国延续殷商血脉

记者一行探访了位于淇县县城中心的摘星台遗址。

相传摘星台是纣王与妲己朝夕游乐之所。因楼极高,登其上可伴月摘星,故名“摘星楼”,台因楼得名“摘星台”。武王伐纣不久,摘星楼被雷击毁。

摘星台上是一代巨儒——饶宗颐题写的“比干摘心处”石碑。

“摘星台曾改名摘心台,缘于中华第一谏臣比干剖心的故事。”站在摘星台遗址上,夏伟田介绍说。相传,纣王受苏妲己的蛊惑,在摘星楼上摘下了比干的心,一代忠良就这样惨遭杀戮。之后,人们把摘星楼改为摘心楼,摘星台也就成了摘心台。

摘星台遗址现今扩建为“朝歌遗址公园”,公园内还扩建了纪念比干、箕子和微子的三仁祠。

“三仁”之说,来自孔子“殷有三仁焉”的说法。纣王暴虐无道,微子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进谏而被杀。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三仁祠里面纪念的是比干、箕子和微子。微子是商朝的王子,纣王的哥哥。商朝起源于商丘,最早的都城在商丘,商朝最后的都城在朝歌。商丘和朝歌,一个最早,一个最晚。”站在三仁祠前,燕昭安介绍道,“殷商灭亡以后,周朝分封微子到商丘,建立了宋国。所以,微子又成为了宋国的开国之君。为什么让微子到商丘呢?商丘本来就是商朝、古商国最早的都城,是殷商起源的地方。为了保存和延续殷商的血脉和香火,周朝就把微子封到商丘,建立宋国。”

殷鉴不远,作为成语已成永远的历史警钟

“喝了淇河水,不说纣王无道。”夏伟田介绍说,这是淇县一句著名的俗语。

作为家乡人,淇县人多对纣王的评价褒多贬少,认为纣王文武双全,可以倒拽九牛、托梁换柱,认可纣王功绩,认为他发展农牧、商业,讨伐东夷,经营东南,开疆拓土,国力强盛,城池坚固,对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作出过贡献。

记者慕名探访了位于淇县城东、淇河西岸的纣王墓。纣王墓前立着两通高碑,一通碑上刻着“纣王之墓”,是由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另一通碑上刻着“大商帝辛之陵”,是中华殷氏宗亲会所立,碑文记述“帝辛受德,知性光芒;立足中原,志在四方;丰功伟业,旷世无双;文治武功,千古帝王”等词句,对帝辛(纣王)的历史功绩给予肯定,多有溢美之词。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里这句话,原指殷人灭夏,殷的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后泛指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常用于劝勉人,以免犯错。

无论今天的殷氏后人、帝辛(纣王)的家乡人怎么褒扬纣王,但没有汲取夏朝灭亡的教训,重蹈了夏桀的覆辙,商汤六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已成为历史定论。

“殷鉴不远”,作为成语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警钟。

“朝歌风云”,也是今人聆听历史警钟的生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