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麦场》
《十二生肖》
《丰收》
《亚运吉祥物》
《岳飞》
《关公》
《张巡》
《穆桂英挂帅》
《雷锋》
《鹊桥会》
扫码观看 指尖上的艺术推陈出新精美绝伦
面塑,俗称捏面人、捏巧,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艺人挑担提盒,走乡串镇,设摊于街巷闾里。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几经捏搓揉掀、点切刻画,脱手而成,很受人们喜爱。
花草虫鸟惟妙惟肖,人物形象立体逼真,颜色搭配绚丽多彩,这就是民间传统艺术面塑带给我们的美好视觉感受。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她学习面塑十几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为古老的面塑艺术注入现代气息,赋予面团以艺术生命,用一个个富有张力的面塑作品,讲述着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沉淀千年 指尖传承
据史料记载,面塑源于汉代,盛于清代,流传至今,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面塑起源的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653年)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
到了宋代,捏面人已经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当时面点,有“甲胄”人物、“戏曲”人物、“孩儿鸟兽”“飞燕形状”等,可谓“奇巧百端”。
明清时期,面塑已经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几乎家喻户晓。清咸丰三年(1853年),山东菏泽穆李庄做泥塑的王清源、郭湘云等人采用染色的糯米粉捏面人(当地俗称“江米人”)销售,很受欢迎。光绪年间,天津出了一位“面人张”。他早年抄录戏曲,擅长校勘,人称“百本张”,捏面人的艺术精湛,可惜其技艺在晚年失传。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仍藏有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玩过的一些人物面塑,作品至今仍然色彩鲜艳,技艺相当成熟。
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经营,面塑早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它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旨趣和技艺特色,其中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诸多因素。因此,面塑既是雕塑又超越了一般雕塑的意义。自诞生以来,面塑始终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受到我国世代少有的“重视”,成为中华民族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
梁园艺人 技艺精湛
在商丘市中心广场附近的一栋大厦里,有一个藏有上千件精美面塑的工作室——李文面塑工作室。10月17日,记者来到这个1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一览面塑艺术的精彩。
走进李文面塑工作室,令人眼前一亮,在这个不大的屋子里,陈列柜上、四周的墙上摆放着琳琅满目、风格多样的面塑作品,从精致细腻的仕女像、怒目圆睁的关公,再到我们所熟知的十二生肖、横刀立马的岳飞,以及诙谐可爱的《西游记》人物等都在李文的手下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些面塑人物均是用不同颜色的面团制作而成,他们衣着鲜艳,动作、表情鲜活生动,让人叹为观止。
李文现场展示面塑技艺,只见她随手取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马上就能塑成身、手、头、面,加上发饰和衣裳,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便呈现在眼前。李文告诉记者,原料是糯米粉加小麦粉,经由着色、蒸等步骤进行加工,得到的面团韧性强,色泽鲜明。而后使用刀、剪、簪、棒等简易工具,塑成民间小件玩赏工艺品。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成品的人物及物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欣赏李文的作品,能明显感觉到其中融合了雕塑、绘画、豫剧、历史、文学等艺术精华于一体,既有传统,又添新意,这就是面塑艺术的精彩之处。这些面塑作品小到盔甲鳞片,细到鬓角眉边,都被李文精雕细琢。
李文从小就喜欢捏面人,多年来她博采众长,并通过与地方民俗、民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面塑艺术风格。不论是老百姓喜欢的财神、老寿星,还是妙趣横生的招财童子、怒气冲天的钟馗,在李文手中都仿佛被赋予了灵魂。
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据了解,商丘面塑起源于清朝末期,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最初的节日习俗吃食、祭祀用品逐步发展成为以观赏和收藏为主。其创作题材广泛,作品人物形象逼真,神态生动,色彩鲜艳丰富,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面塑用途由吃食到观赏的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技艺的转变,更是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发展进步。
面塑艺术内涵丰富,融民俗、传统、艺术、现代科技知识于一体,李文博众家之长,传统手法与现代写实技巧高度娴熟。面塑作品除了传统人物,作为河南省商丘市第四代非遗面塑传承人的李文还结合热点,创作出很多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2020年5月29日,一代“豫剧大师”马金凤离世。为了纪念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李文历时12天,创作出《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桂英面塑作品,作品高42厘米、宽28厘米,从头到脚、从前到后,每个部位都处理得非常细腻,穆桂英的形象表现得十分鲜活。
2022年春节,舞蹈《只此青绿》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李文非常喜欢这个节目,里面的人物造型深深吸引着她。如何能把这典雅端庄的形象留下来?李文一直在琢磨。她多次回放观看《只此青绿》,在心中精雕细琢人物形象,创作出了《只此青绿》面塑作品。
2022年5月,李文以神舟十三号成功归来为主题,历时两周,创作完成了87厘米高的面塑作品《神州筑梦》,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的形象生动传神,令人赞叹。因为这件航空航天题材作品,2022年7月,李文受邀到菏泽市参加由中国民协、山东省文联主办的2022全国面塑艺术创作展,并入围前20名。
中国民协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暹看到李文的《神州筑梦》作品后大为赞赏。他说:“面塑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技艺,很少有面塑艺术家涉及航空航天题材。看到《神州筑梦》这件面塑作品,我感觉眼前一亮。这件作品主题本身就具有前瞻性,反映了时代风貌,在艺术表达上也有创新。”
李文说,一个形神兼备的人物面塑作品,形体往往不是最难的,要做到神似,就需要下一番苦功!对所创作的人物历史背景需要深入了解,需要揣摩原型,参考相关文献,再通过技艺、手法做出想要表达的“神”,这样才有可能把每一个人物的形态、气质、神韵等准确、精心地表现出来。
用传统艺术讴歌新时代,是一件让李文痴迷的事情,她把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面塑创作中。她说,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应该多创作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