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秋冻”的正确方式吗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简单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很多,适当地捂一点或者冻一点,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寒露节气过后,秋意渐浓。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秋冻”使人体适当接受耐寒训练,可提高机体抵抗力,对安度冬季有益。梁园区白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科长、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张艳鸽提醒老年朋友,“秋冻”虽有道理,但并非适合所有人,对于患有一些慢性病的中老年人,不但不宜秋冻,还应注意秋季保暖。特别是寒露节气过后,就不能再“秋冻”了,要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物,以防寒邪入侵。
“秋冻”应有度
张艳鸽说,生活中,个别中老年人不服老,坚持“春天要捂得住,秋天要挺得住”,结果导致旧病复发。特别是天气忽冷忽热时,会导致很多老年朋友旧病复发,或受凉感冒,得不偿失。
“‘秋冻’不适合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张艳鸽解释说,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然而,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期,对有此类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同时,年老体弱者,或是怕冷、阳虚的中老年人也不适宜“秋冻”。
当然,能抗“冻”的人也应该有度,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张艳鸽也提醒广大老年朋友,要注意脚部不要受冻,同时腰部、背部也要注意别受凉。燥为秋季主气,称“秋燥”,养生重点在于养阴防燥,以生津润燥、益肺养阴为主要养生原则。
这些慢性病患者不适合“秋冻”
“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而言,如果一味坚持‘秋冻’,将是十分危险的举动。”张艳鸽提醒,患有以下几种慢性病的人,不适合“秋冻”。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身体调节功能已较差的年老体衰者不适宜“秋冻”。深秋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梗等症状,甚至还会因血管脆裂而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秋冻,也不要长时间逆风行走。
慢性肺病患者
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不必穿得太厚,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就要及时添衣。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来说,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身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胃肠病患者
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病者,还应小心对待“秋冻”。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所以,秋凉时节,有胃病的人应注意保暖,一旦有疾病复发的征兆,应及时服药治疗。中老年人秋季还应注意腰腹保暖,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糖尿病患者
秋季温差变化大,“秋冻”容易感冒,同时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外,患者受到冷空气刺激,发生血管痉挛,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加减衣服,以感觉不过于寒冷为准。
关节病患者
中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关节类疾病,注意“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同时,要加强一些重要部位的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后背与心肺相通,后背一旦受凉就会导致肺寒,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建议中老年人出门时穿件背心,以防背心受寒。膝主筋,预防风湿性关节炎,反而需要多“捂”,必要时中老年人可以套上护膝以加强保暖。
五个部位要注意保暖
张艳鸽提醒,即使是身体比较好,没有慢性病的人,“秋冻”也十分有讲究,如不注意也会给身体带来损害。我们的身体上有五个部位极其脆弱,即使适合“秋冻”的人也不要“冻”到这些部位。
头部:秋季头部不宜受凉,尤其不宜晨起洗头,这样头部易受风寒。
颈部:颈部要注意保暖,否则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还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
腹部:腹部保暖至关重要,因为肚脐皮下没有脂肪,紧挨着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容易被寒邪侵袭。肚脐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老人不妨在出门时穿一件马甲,避免腰腹部受寒。每晚睡前多搓腹,将双手搓热,左手手心放于肚脐上,右手放于左手手背上。然后绕着肚脐按顺时针方向搓摩腹部约10分钟。长期坚持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适,还可以调理脾胃、预防便秘。
关节:关节应格外注意,若在阴冷、潮湿的天气着裙装,腿部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引起关节炎。
脚部:脚部保暖保健康,因为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加之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张艳鸽说,老人坚持用热水泡脚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解表散寒,能有效地缓解手脚冰冷。在热水中加入生姜、花椒,可加强祛风散寒的功效。
此外,张艳鸽提醒,应注意泡脚水温不可过高,时间不可过长,水温在40℃左右,泡20分钟即可。
除泡脚外,还可以按摩脚掌。脚掌是人体脏腑的集中反射区,经常按摩脚掌可刺激气血运行,改善足部冰冷的情况。如果记不住脚掌上的穴位,可整体进行密集按压。每按一个地方,停留3秒至5秒,直至足部恢复温暖。
链接:
每天坚持“三个一”
泡一次脚。寒露后,要坚持每天用温水泡脚,水量最好没过脚踝,时间15分钟~30分钟为宜。泡脚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佳,在泡脚的时候可以将腰部和耳朵慢慢搓热。
弹一次指。“弹指功”有助于缓解因降温造成的手脚冰冷,操作方法也极其简单,用双手拇指扣住中指再用力弹出去,如此反复百次左右。因为中指的指尖对应的是心包经,而心包经正是心脏的保护屏障,所以经常弹中指可以促进人体气血循环,从而提高冬季人体的御寒能力。
搓一次耳。耳部联系着身体的许多部位,而且耳部有着非常密集的反射区,人们常说肾开窍于耳,经常按摩耳部,可以疏通经络,缓解疲劳。在身体乏力的时候,搓揉耳朵到微微发热,会感觉全身非常舒适,经常搓耳,还有助于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