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商朝最后的都城
朝歌在今鹤壁市淇县。商代从商汤到帝辛(商纣王)的18代30个商王(未列“未立而卒”的太丁)先后曾以8个地方为都城,朝歌是商朝最后一个都城。
商朝第29王帝乙把都城迁到“沬”。
民国时期的甲骨文考证大家罗振玉考证,“迁沬必在帝乙之世”。(见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
郭沫若也说:“帝乙末年必有迁沬之事。如无此事,不唯旧史料中有多少事实成为子虚,即卜辞中有多少现象也无从说明。”(见郭沫若所著《卜辞通纂》)
帝乙死后,他的儿子帝辛(商纣王)继续以“沬”为都,在平定东夷大获全胜后,将“沬邑”改名“朝歌”,取意“喜迎朝阳,高奏凯歌”。《史记·周本纪·正义》曰:“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
作为在位52年又颇具个性的帝王,殷纣王留下了许多史学家非常感兴趣的史实、典故,而这些史实、典故又无一不与朝歌联系在一起。比如殷末的《朝歌》之乐、微子出走、箕子佯狂、比干剖心、武王伐纣、牧野之战、鹿台自焚等。
关于纣都朝歌的文物遗址很多。
朝歌城内的摘星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淇县志》载:“摘星楼,一名妲己台,在县城西北隅与城相接。相传纣与妲己观潮涉之处。今遗址尚存。”摘星台南面的观察室内,可以看到清晰的夯层、夯窝。
位于朝歌城东8公里的帝辛陵(纣王墓),高10米,长70米,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4米高的墓碑上,刻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题写的“纣王之墓”几个大字。清乾隆《淇县志》载:“纣王窝:在县东十五里四流口社淇河内,相传殷纣葬于此,故名。”
淇县城东南有著名的折胫河,相传商纣王“敲骨验髓”的故事就发生于此。
朝歌城半径百十公里以内,留下与殷商朝歌有关的地名有60多个。此类地名属于县区级别的7个,乡镇级别的1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与之相关的村名更多。
(作者系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燕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