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吹出致富路
“马老师,我来得晚。可是我太喜欢你们吹唢呐了,想让你们再吹一曲,又怕你们太累!”9月25日,夏邑县孔庄乡李洼村马彦宏的直播间里,两小时的直播临近结束,但观众的热情依然高涨。尽管已有些疲惫,但看到这名观众的留言,马彦宏和妻子王丽又打起精神,吹了首《百鸟朝凤》。
在马彦宏的直播间里,这样的热闹景象可谓常态。
1976年出生的马彦宏回忆,自己六七岁就跟着叔叔马留心学习吹唢呐。最早从打梆子学起,到了八九岁就能熟练吹奏唢呐,13岁那年的国庆节假期就单独领班了。“彦宏从小就特别喜欢这一行,一放学就拿起唢呐吹,悟性也特别好。他叔叔那时候名气很大,几十公里外的人都请他们去演出。”谈及马彦宏,71岁的父亲马志兴自豪地说。
“我们村的唢呐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现有500余人从事唢呐演出,成立的唢呐专业演出队有30多个。”李洼村党支部书记李中领介绍,他爷爷记事时村里就有吹唢呐的。现在马志兴和他弟弟马留心各领一班,马彦宏和他哥哥马彦青一人一班,还有马彦宏的两个堂弟马威、马赫一人一班,一家人6班“人马”。夫妻搭班,父子同台。生意忙时,一天要分成十多个演奏队在外演出。
100多年来,李洼村人用唢呐吹鼓了腰包,也吹得全村人精神昂扬。2020年3月,受疫情影响,聚餐和各种仪式骤减,唢呐演出自然就冷清了起来。为什么不开抖音直播呢?于是,“马彦宏文化传媒”抖音账号诞生了。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都成为村民们表演的舞台。视频里的马彦宏拉来村里老少,先是简单寒暄,而后唢呐声起,他们个个沉醉在吹笙打梆里。“随便拉出一个都是人才”“个个都是多面手”,网友见此场景连连称赞。
马彦宏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豫东唢呐”代表性传承人表示,感觉肩上的责任很重,老一辈人留下的好东西,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啊。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马彦宏下播后特别兴奋。他兴冲冲地跑去给父亲报喜:“今天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1万人。”网友的热情让马彦宏对直播的态度开始转变,他没想到,传统艺术与现代网络接轨,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朝阳沟》《百鸟朝凤》《沧海一声笑》……马宏彦团队的表演节目从豫剧到民乐,再到流行歌曲,精彩纷呈,沉寂的村子也重回热闹。
“当时那个封建年代,吹唢呐的叫下九流,不让入祖坟的。我父亲去世早,为了百年后能和父母埋在一起,我就重新给他挑了块新的坟地。”马志兴说,他的两个孩子都很优秀,特别是二孩马彦宏,这么多年代表县、市到外地演出,获了大奖。
马彦宏还利用国家给他个人每年拨的6000元传承经费,开设了传习所,无偿传授技艺给热爱唢呐的年轻人,并包吃包住,不让学生花一分钱。这么多年,他共收了20多个徒弟。2010年,第五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节、中国文艺展示大型公益活动少年B组民乐金奖获得者郭军峰,便是马彦宏的众弟子之一。
“古稀之年的父亲平时特别幽默,他老人家跟着我们去演出,打打梆子,精神头可好了。”马彦宏说,现在他的儿子也在上大学,学的音美专业,假期回来也能吹上几段。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孔庄乡产业发展渠道多种多样。在文化产业方面,李洼村的唢呐文化艺术更是带动了群众就业,年人均增加收入两万余元。”孔庄乡党委书记张彦杰说,李洼村以唢呐艺术为推手,在全乡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活动氛围,引领各村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本报融媒体记者 韩 丰 张壮伟 通讯员 夏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