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抓项目 奋力“加速跑”
商丘文化艺术中心。 本报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史丹利化肥宁陵有限公司。 本报融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北汽福田智蓝新能源商用车生产项目。本报融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高科技企业开始入住梁园区集美数智产业园。 本报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河南盛大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本报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睢县凤栖湖智慧岛。本报融媒体记者 邢 栋 摄
虞城县豆制品产业园研发实验室。本报融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商丘市鸿大光电有限公司光伏玻璃深加工生产线。 本报融媒体记者 邢 栋 摄
国药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线。 本报融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柘城惠丰钻石生产车间设备。 本报融媒体记者 邢 栋 摄
9月9日,在位于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现场,一辆辆挖土机正为这个总投资15亿元、占地200多亩、吸纳数十家企业、涵盖汽车多部位零件生产加工的大型产业园挖基培土。不远处,矗立着北汽福田、新吉奥等汽车生产企业。随着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开工建设,豫商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
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我市谋划设立的旨在面向商丘未来三十年发展需求的豫商经开区,目前正按照“一年产业布局起步、二年产业集聚成型、三年产业发展高质量提升、五年实现产业兴城”的发展目标,在高质量开局的道路上昂首前行。
豫商经开区展现出的可喜的产业发展态势、高昂的项目建设气势,是我市紧抓项目建设,塑造高质量发展强大支撑的一个缩影。
抓产业就是抓支撑,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不久前闭幕的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明确要求,要坚持项目为王、致力产业倍增;要坚定不移抓好产业提质,着力夯实发展支撑。
坚持项目为王、致力产业倍增,我市将“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优化项目服务,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快落地、早开工、快投产、早达效。自2021年7月以来,在1—8期“三个一批”活动中,我市累计实施“签约一批”项目210个,总投资2688.65亿元;“开工一批”项目526个,总投资5180.73亿元;“投产一批”项目323个,总投资1741.77亿元。8月15日,在第九期“三个一批”活动中,总投资442.35亿元的34个项目进行签约,总投资150亿元的2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在全省第七期“三个一批”活动中,我市作典型发言;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中乔(河南)体育有限公司、航天锂电新能源(河南)有限公司分别在全省第五期、第六期、第八期“三个一批”活动上作典型发言。
一名工人可同时控制操作十多台全自动CTP制版机,这样的生产效能此前对位于永城经开区的河南盛大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来讲,还有些不可思议。不过,这样的生产景象目前已在该企业的5G+智能生产车间得以实现。企业负责人说,智能化改造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集成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后,生产成本降低了3%,生产效率提高了18%,实现了智能化生产。”产业只有不断提质发展,才能保障支撑始终有力。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商丘市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商丘市加快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行动方案(2023—2025年)》《商丘市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方案(2023—2025年)》,围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传统产业迈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聚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大力实施高精尖技术攻关等“六高工程”;推进未来产业初步实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转变等方面,致力构建“3+4+N”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强产业、抓项目,离不开高质量的招商引资工作。近年来,我市创新招商方式,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开展驻地招商,深化以商招商、以企引商,开展云招商、云签约,开放招商呈现出火热态势。在具体招商工作中,我市制定了招商路线图,明确9大产业集群、33个产业链条、1000余家目标企业,大力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集美数智产业园、金艺科技产业园、绿草地新能源产业园等多个投资50亿元以上的项目先后落地我市。
建设项目,发展产业,需要优越的营商沃土,为项目落地扫清障碍,使产业发展更加健康。当前,我市深入实施“万人助万企”和“企业服务日”活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切实优化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致力构建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鲜明导向。当民权县利盈环保科技、兆邦冷柜、龙门建材等企业通过“万人助万企”线上服务平台,在5天时间内申请到2000余万元银行贷款后,兆邦冷柜公司负责人激动地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有了充足的资金,企业就能满负荷生产了。去年,我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万人助万企’活动优秀省辖市。”
在今年8月份开展的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观摩活动上,各县(市、区)参与观摩的项目全部是新上项目,“项目为王、产业倍增”理念已深入人心,“不比基础比发展,不比存量比增量”的竞相发展氛围也日益浓厚。随着一批批重大项目的招引、落地、达产、见效,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将更加坚实、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也将更加稳固。
本报融媒体记者 祁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