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留青竹刻:镌刻在竹筠上的文化印记

2023-08-23 23:35:20 京九晚报

  一片竹,一把刀,经过匠人的巧思妙手,在竹筠之上表现人物、花鸟鱼虫、书法之美,镌刻文化的印记。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的竹刻艺术。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留青竹刻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商丘,贾海滨被公认为中原留青竹刻第一人。他的留青竹刻在传统留青竹刻的基础上,融合了商丘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对竹刻艺术的独特理解。

  1

  机缘

  贾海滨祖籍商丘,因为父亲从部队转业后留在了东北,所以他1962年出生于东北,也长大于东北。“幼时,我父亲是木材厂里管木工的排长。”贾海滨说,当时其父所在的工厂里就有木雕的产品,自己受其熏陶自幼就喜欢上了木雕和画画,“小时候就照着样板戏里的样子,自己绘制和雕刻木头的刀、枪、小船之类的物品”。受父辈的影响,贾海滨十分喜爱绘画与雕刻(木雕、竹雕),尤其喜爱竹刻。20世纪80年代,贾海滨回到商丘参加工作,但是对于雕刻和绘画的热爱,却从未停滞。工作之余,总是会进行绘画和雕刻。

  留青竹刻,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明晦浓淡,因景而施。清末李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张希黄款留青竹刻山水图臂搁,“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

  贾海滨说,留青竹刻一般需要经过7道工序,用到30多种不同的雕刻工具。学习这项技艺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留青竹刻属于浅浮雕,与一般竹刻技法事先削掉青筠的方法不同,“留青”(或称“留青阳文”)是直接在厚度不足0.5毫米的青筠上雕刻,按照纹饰变化,通过青筠的取舍,产生深浅层次和明晦变化,“制作过程一般为整型、构思或选择画稿、描图、修改、切边、铲底等,运用浅刻、浮雕等技法,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红色竹肌,依据作品的内涵要求,巧施全留、多留、少留、不留的刀下技艺,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而具立体感的艺术效果”。

  由此,洁如玉的青筠为纹,丝纹坚实的竹肉为底。日久年深,青筠渐为浅黄,竹肉渐为红褐,色彩对比更为鲜明,纹饰也更为清晰,视觉趣味亦越浓,“至明清两代,在文人的大力推崇下进入繁荣期,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类别,形式大都是笔筒、臂搁、镇纸、折扇等,成为文人案头之雅玩,此后一度失传。20世纪早期,留青竹刻在常州徐氏手上又见复兴”。

  2

  选材

  贾海滨说,留青竹刻对竹子的要求甚高,在选材上有严格的流程。

  挑选并处理出理想的竹材,是创作出理想竹刻制品的前提之一。“在老师的带领下上山挑选竹子。要考虑到竹子的形状、厚度,水槽要浅,生长周期适中。”贾海滨说,留青竹刻所用的竹子首选为江苏的毛竹,尤其是宜兴山区的毛竹。竹子一定要挺拔,直径要粗壮,而生长年限又不能太长,“一般都是冬季去选竹子,因为这个时候病虫害少,竹子的品质比较好”。

  贾海滨说,找到了合适的竹子,下山后就要立即锯断,然后劈成竹片,“每一个竹片都要小心地用布包好,以免伤到竹皮。此后要用大锅加入材料后进行煮制,半个小时后迅速捞出竹片。用软布赶快擦掉煮出来的油脂、糖分及杂质”。

  煮过的竹片,还要每天在通风处进行一个月至三个月的暴晒。如果暴晒中有开裂、变形的竹片,就必须淘汰掉,“淘汰的竹片只能用来练习,绝不会用来创作”。

  不要以为暴晒过后的竹片就能用来进行雕刻了,贾海滨告诉记者,此后还要将竹片放在通风干燥处静置三年。三年以后,才能进行雕刻。贾海滨说,进行留青竹刻创作时,先要选材,然后画稿,此后用切刀切线,刻画出大体轮廓之后,再进行铲底,“铲底要露出竹肌,因为竹肌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经过把玩之后,竹肌会越来越红,而外皮则始终保持不变的黄色”。

  在贾海滨的作品中,新刻制的作品其外皮和竹肌的颜色对比并不太强烈,但是几年前的作品其竹肌已经呈现出深红色,与黄色的外皮呈现出十分鲜明的对比。

  3

  竹刻

  2004年,贾海滨偶然看到了《留青竹刻第一家》的图书,书内写留青竹刻大师徐秉方的一家传承留青竹刻的文章。看到精细传神的留青竹刻和徐秉方传承传统文化的介绍,更坚定了贾海滨要学好留青竹刻这门艺术的决心。为此他专门跑到常州去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秉方学艺。几经辗转,贾海滨与徐秉方得以见面。自此贾海滨也与留青竹刻结下不解之缘,“徐秉方老师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决心,他的学生谭文如老师更是手把手地对我进行指导和传授”。

  从常州学艺回来后,贾海滨闷头进行了三个月的雕刻,随后就带着自己的首批留青竹刻作品再次赶赴常州,请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徐秉方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他说留青竹刻在河南就靠你了”。

  记者采访贾海滨时,他正在雕刻以王亥为主题的名片盒。他说,留青竹刻作为竹刻中最难的一种,它利用竹层坚硬的竹皮,与竹肌不同的色差,以中国画笔墨为基础,巧妙地在薄薄的一层竹皮上做文章,使芊芊一竹幡然成画,使薄薄竹皮焕然成器,意趣盎然,充满张力。留青竹刻是一门系统性的独立艺术,最主要的原因是文人的参与和带动。通过材料、技艺的高度协调,竹刻以其广泛的包容性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达成工匠之艺和文人之艺的完美融合。贾海滨潜心研究竹刻艺术,着力提升文化修养。“一般来说,一块留青竹刻的作品需时40天左右完成,如果是图案、层次非常复杂的话,则可能需要两个月以上。”贾海滨说,为了完成《中国抗疫图鉴》竹刻作品,自己远离喧嚣的尘世,15个月都居住在深山之中,经过无数个废寝忘食的日日夜夜,才完成了主板的雕刻。380位人物栩栩如生,2149个文字跃然竹片之上。整部作品由总长16米的56块竹板组合而成,象征着56个民族众志成城的坚强意志。

  4

  传承

  贾海滨现为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艺术网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宋徽宗书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职工书画院理事、商丘市职工书画院副秘书长、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多年来,贾海滨不但为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创作了《王亥商队交易图》的留青竹刻,而且作品《鹤壁千秋》还被鹤壁市博物馆收藏。他将创作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竹刻作品,捐赠给《雷锋》杂志社,并亲手交到《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将军手中。他还多次参与公益活动,捐赠自己的留青竹刻作品。

  在完成了《玄鸟生商》《李白在梁园》等作品后,他说打算将与商丘历史文化存在渊源的孔子、庄子、仓颉等历史人物陆续创作为留青竹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让更多的人在竹刻的艺术中了解商丘深厚的历史文化。

  进行留青竹刻创作,要耐得住寂寞,要能沉下心去。作为中原留青竹刻传人,贾海滨始终没有忘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多年来,只要有向他请教留青竹刻的人,他全都免费传授,“我在学习留青竹刻的时候,老师就曾说,学留青竹刻要真正去喜欢”。他从事留青竹刻始终牢记老师徐秉方的教诲——不图挣钱,只为艺术,“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留青竹刻,此外还想多创作出好的作品”。

  贾海滨表示,把留青竹刻继续发扬光大是一种责任。自己将建立留青竹刻档案库,把作品传承人资料存入档案,使留青竹刻走向海外。

  文/本报融媒体记者 鲁 超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贾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