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商丘要闻

身上出现“肉跳”,您害怕了吗?

2023-08-21 02:47:41 来源:商丘日报

  医学上称“肉跳”为肌束颤动,是肌肉静息时由一个或多个运动单位自发性放电导致肌肉颤动,呈短暂的单一收缩。肌束颤动的面积大小、颤动幅度不相同,小颤动能感觉到但是看不到,较明显的颤动用肉眼可以看出来。“肉跳”可以仅发生在局部一小群肌肉,如眼皮跳动,也可以是较广泛的面部、肢体、躯干肌肉跳动。

  “肉跳”的原因有很多: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以及骨质疏松等会引起降钙素水平下降,进而出现肌肉跳动的情况;大脑缺血、缺氧、低血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喝酒、抽烟也会引起缺血性的肌肉跳动;神经疾病、肌肉疾病等也会有肌肉经常跳动的情况出现;营养因素、精神紧张、食物污染与中毒、病毒感染、内分泌紊乱、过度劳累等等,也可能出现肌肉时不时地跳动。

  如果仅仅是单纯的“肉跳”,并没有伴随肌肉的无力与萎缩,绝大多数患者的“肉跳”都是良性的,我们称之为良性肌束震颤综合征(benign fasciculation syndrome,以下简称BFS),可见于全身任意肌肉,以眼睑、手臂、手、手指、腿和足部肌肉最为常见,舌肌也可受累。BFS的“肉跳”一般是游走型,全身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多见于静止如静坐,平躺、运动时很难察觉。BFS属于排除性诊断,重要的判定依据是患者肌力、肌张力与腱反射均正常,也不伴有肌肉萎缩。BFS患者经常会问:“以后会不会发展成为运动神经元病?”一项研究证实,121名确诊BFS的患者在确诊后2—32年期间,通过电话采访跟踪,没有一名患者发展为运动神经元病。他们也会问:“目前是不是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表现?”一般来说,肌电图的异常会在“肉跳”、肌肉无力及萎缩之前就有体现,也就是说,在患者出现“肉跳”时,肌电图一定能够捕捉到异常,肌电图能够排除严重疾病。上述研究也指出,即使BFS患者产生了新的症状,比如在5年后出现了无力,但依然与BFS没有关联。因此,BFS患者的“肉跳”不是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表现。BFS患者除了跳动,可能还会感觉到肌肉的紧绷、酸胀、疼痛、疲乏、针刺麻木感等异样感觉。BFS患者的“肉跳”通常来说都会很久,小部分人会经历断断续续的时好时坏,主要基于他们的压力水平、睡眠状况及健康情况等。BFS患者常常有主观上的无力,对自己的身体很敏感,比如强迫症似的对比自己的左右手掌、左右脚。但如果已经出现萎缩,很大可能是已经无法正常行走或持物了,因此无力不是乏力。

  BFS的病因尚不清楚。一些证据提示BFS与健康焦虑可能存在双向联系。一方面,部分BFS患者担忧自己罹患运动神经元病,发展到健康焦虑的程度。临床观察显示,躯体症状也是BFS常见的伴随表现,如疲乏感、自觉无力、感觉异常、肢体麻木或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等。另一方面,焦虑也可反过来加重肌束颤动的症状。虽然患者通过反复求医、自测肌力,检查是否有肌肉萎缩等行为,有助于暂时缓解焦虑,但最终会导致患者对自身身体状态过度关注,担心罹患重症疾病,再次加重焦虑,形成恶性循环。综上所述,两者的双向联系可能导致了肌束颤动和健康焦虑共病。

  研究证据表明,心理治疗特别是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以及抗抑郁药特别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均有一定疗效,且两者疗效相当。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CBT与药物联合治疗比各自单独使用更有效。

  但是,如果“肉跳”伴有肌肉的无力、萎缩,而且肌电图有异常表现,就应该高度警惕以下疾病可能:周围神经及神经根病变,比如腕管综合征、旋前圆肌综合征、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等造成周围神经卡压,颈椎病、腰椎病等压迫脊髓或神经根,都可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的肌肉跳动,常伴麻木或疼痛、肢体无力等,进展较缓慢;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可损害神经根的疾病,也可出现肌肉跳动;运动神经元病,俗称“渐冻症”,它是一组选择性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而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约70%的患者首先表现为肢体无力、肌肉萎缩,伴相应部位“肉跳”,常从单手开始发病,患者无力持筷子夹菜、虎口肌肉萎缩,可感受或看到上肢“肉跳”,还可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

  总之,发现单纯“肉跳”不必紧张,如果频繁发生,且伴有其他可疑症状时,应就医检查。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认知与运动障碍科 代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