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立秋过后仍需防中暑

2023-08-15 07:50:33 商丘日报

  8月11日中午,家住民主东路的李先生正忙着搬家,突然感到头晕乏力,休息片刻也没缓解,立即去了医院。到医院后,经过检查得知,他是中暑了。“立秋节气都过去了,还会中暑?”李先生不解。

  “即便已过立秋,但气候多变,高温雷雨不定,人的机体未能及时适应多变的环境,中暑仍有发生,需继续做好防暑措施。”梁园区白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主治医师韩祝阳提醒。

  有些人认为,只要熬过7月的高温,人体就能慢慢适应高热,中暑危险就会变小。对此,韩祝阳说,一般而言,7月是一年气温最高的时候,从季节上来说,三伏天是中暑的高发期。“但是,今年立秋仍处于三伏天内,暑气一时难消,一旦出现‘秋老虎’就容易中暑。此外,恢复高温对人体造成的‘内耗’需要一定时间,有时自我感觉适应了高温,却是中暑的最危险时刻,绝对不能掉以轻心。”韩祝阳说。

  韩祝阳还指出,人之所以会中暑,最主要原因是在高温或不通风的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此外,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一些基础病等也是导致中暑的主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高温死亡的人员当中,室内中暑的比例占30%—40%。韩祝阳说,烈日高温下容易发生中暑,若室内环境温度过高、不通风,导致大量出汗和内热难以散发,同样会中暑。

  室内中暑多发于老人、产妇和小孩。老人因身体对环境的感受能力差,未及时对室内高温给予重视,还有的老人为了省电费或身体承受不了凉风,拒绝使用空调或风扇,导致室内中暑。

  韩祝阳指出,要预防室内中暑,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室内通风,如果自然风达不到降温效果,必要时应使用空调等辅助设施。室温保持在26℃—28℃为宜,但切记要保持空调房空气流通,多补充水分,避免因空气缺氧、身体脱水引起中暑。

  根据程度轻重而言,中暑可分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等三种,最普遍的是先兆中暑,其症状表现有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

  从中医上讲,秋季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损耗。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快走、瑜伽等,保持适时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秋季燥气正旺,容易损伤肺脏的阴气和津液,可适当食用黑芝麻、枸杞子、百合、糯米、大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制品等柔润的食物,以益液生津,以升阴气,以养华盖之肺。

  很多人认为中暑是小事,休息一下就好。韩祝阳说,如果是一般的先兆中暑,应马上转移到一个通风、阴凉的环境,经短暂休息可以恢复。若症状加剧,胸闷严重,皮肤有灼烧感,此时仍不及时治疗,就可能造成昏迷、抽搐,发生重度中暑,甚至有生命危险。

  韩祝阳强调,中暑民间有人认为是痧症,但从中医学来讲,中暑和痧症是有区别,但不管是中暑还是痧症,刮痧是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患者胸、腹、颈项、肩、背及手弯、足弯等处,用手指拑扭或用羹匙边缘刮皮肤,使其皮下出血,皮肤上出现青紫痧斑,可减轻中暑症状。

本报融媒体记者 宋云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