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在北京发布,针对保障流动儿童教育,建议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也提出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切实解决人口集中流入地区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流动”改变中国,也必然改变中国的教育版图,影响到教育资源的重构和布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之生育政策的放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造成城镇“大班额”现象加剧,学位供需矛盾突出,入学入园难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随着人口集中流入地人力资源的大量集聚,常住人口数量逐年递增,随迁子女入学需求越来越大,城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生人数呈现激增趋势,“在家门口上学”成为一个新的困扰。
城市发展了,常住人口增加了,客观上要求教育规模必须相适应,不然的话,孩子无处读书就会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障碍。想方设法增加学位,切实解决“大班额”问题,不仅是民生关切,也是筑巢引凤、吸引人力资源的有效措施。
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方面。学校规模与人口的比例关系,一般是按照人口总数的17%—19%来规划的。近年来,异地高考、异地中考政策的松动,公共教育服务对随迁子女全覆盖的政策导向,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子女随迁就学逐渐增多,加大了随迁子女到人口流入地接受教育的需求。义务教育“小班化”教学发展趋势,也进一步加剧了学位供需压力。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超办学规模、超班额招生的现象相当普遍,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极不适应,使解决学位缺口显得非常紧迫。
多措并举扩容增位。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抓住了人口集中流入地区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其解决之道,需要通过土地整备、结合城市更新等加快推进教育设施的改善。例如,优化学校规划布局,构建学位可持续增长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地方存量土地资源,加强教育用地规划,统筹保障学校基本建设用地;严格执行新建住宅配套建设学校的规定,确保配套规划的学校与居住区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在加强学校建设用地保障的同时,还要强化统筹协调力度,确保经费投入到位。
实际上,近年来有不少新建住宅项目并没有按规定建设配套教育设施,其中有用地规划问题,也存在投入滞后的问题。应严格落实新建住宅项目学位核定审查制度,住宅销售必须核准学位数和学区划分,通过审核的住宅方可销售,以此倒逼学位供给平衡。根据城市建成区用地紧张的实际,还应鼓励现有学校通过改扩建增加设施容量。
强力实施教育扩容增位工程,切实解决入学入园难,是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同时也是一个地方集聚人才、增强发展后劲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