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孔友:热血洒在上甘岭
今年92岁的夏孔友老人是睢阳区李口镇夏楼村人,1951年的一天,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他入朝作战。
一到朝鲜境内,眼前的景象让夏孔友至今记忆犹新,“马路上黑压压的全是人。”南来北往的人群挤在马路上,一侧是逃难的朝鲜群众,拖家带口、携老扶幼,有的还赶着牛车;另一侧,志愿军战士们朝着相反的方向跑步前进。
在那里,夏孔友参加了大大小小多次战斗,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最让他难忘的就是坚守上甘岭战役七天七夜的光辉往事。
在这次战役中,敌方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的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我们阵地上天天炮声不断,把石头都炸飞了,山头一天比一天低。”回忆起过往,夏孔友老人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四起的战场。
“那样的环境,想睡也睡不着,吃的就更不用说了。为了隐蔽行踪,战士们不敢生火做饭,每天每人只能吃一块饼干,喉咙干渴,难以下咽,大家只能冒着危险到山上收集少量的水。”夏孔友说。
为了躲避敌人的轰炸,部队只好改为夜间行军。每天傍晚太阳快下山的时候,急行军就开始了,一夜行进八九十里,到天快亮时停下。白天没有地方住,夏孔友和战友们只能躲进树林或是山洞,对付着休息一下。“敌机来时,我们都隐蔽起来,即使身边着了火也不能动,一动就暴露目标,有可能全军覆没。”老人坚定地说。
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很多战友都倒下了。当时战火连天,在阵地上战友们都拿着机枪和敌人对抗,就在这时,一枚炮弹落在了夏孔友身边,他的肚子被弹片划开,右胳膊内嵌入一块弹片,最严重的是,肠子瞬间被炸出来了,鲜红的血瞬间遍布全身,血肉模糊的他昏了过去。
看见这一状况,指导员往他身上盖了一面党旗,让他正式入党。由于伤势严重,夏孔友被送往北京治疗。“治疗期间,毛主席看望了我两次。两个月后我出院时,毛主席又来看我,并嘱咐我去朝鲜战场继续消灭美国鬼子,还和我握了手。回到战场后,我又参加了408、505、804高地的作战。”夏孔友回忆起了当时的情景。
1957年,夏孔友转业到洛阳市工作。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军人的优良品质,时刻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工作兢兢业业。退休后,夏孔友回到商丘生活。现虽92岁高龄,但他步伐有力,双目炯炯有神。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眼不花耳不聋,腰不酸腿不疼,再有敌人过来,我还能上战场!”
夏孔友育有5个子女,儿女们都各自成家。他每天早上都会在院子里锻炼身体半个小时,跑跑步、做做操、喊着口号踢正步,他还在自家的小菜园里种了点蔬菜。
“父亲经常给我们讲战争年代艰苦的故事,教育我们不能忘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夏孔友的儿子夏向阳说。在夏孔友老人家国情怀精神的熏陶下,孩子都很有成就,在各行各业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外孙也循着他的足迹投身军营,让他倍感骄傲。
战火硝烟虽已远去,往日的一幕幕却依旧清晰。夏孔友老人依然记得那些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战友们,依然记得那首熟悉的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夏孔友老人向记者展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文/图 本报融媒体记者 宋云层 实习生 徐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