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节】粽子飘香话端午
粽香四溢,艾草流芳。又逢一年端午节,超市里大大小小各种口味的粽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农家门旁插上的艾草也散发出它独特的味道,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端午节起源于先秦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人们根据各自对于端午的理解,创造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具有多重含义。首先,它是人类对自然时序变化的顺应。其次,它也是对古代圣贤的庄严纪念。
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和丰富的文化含义使端午节成为夏季最大的节日,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同时,端午节还流传到邻近的韩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节日。
端午:起源众说纷纭
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加“端”来称呼。
端午节的叫法有20多个,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屈原日等。作为“吃货”的梁实秋更是直接把它定义成了“粽子节”。
秦汉以后,古礼失传。以至对端午之起源,乃有种种异说出现。
一说端午起源于春秋时,为纪念晋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晋文公)曾落难逃亡,介子推跟随。没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予重耳。重耳复国后,赏赐随从,介子推独无所得,与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重耳请他出山,他终不肯出。于是重耳烧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烧死。重耳为纪念他,规定晋国以五月五日为寒食(不用火)节。
东汉邯郸淳《曹娥碑》则说,端午节是起源于吴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尽忠于吴,反被吴王夫差杀害,抛尸于江,灵魂不死,化为钱塘江江涛之神。故吴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为纪念节日。
《会稽典录》则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汉代之孝女曹娥,称端午为“女儿节”。
但是流传影响最广的,自然还是端午节纪念屈原说。说民间怕祭屈原的米食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为祭品。据说蛟龙怕粽子上的楝叶、绿丝。到了现代,五月初五的粽子互相馈送,或说为祭屈原。
端午节,起源于上古的“夏至节”,乃是殷商时期的“新年”日。端午吃粽子的风俗,来源于上古时新年日以麦、黍祭祀祖神。龙舟竞渡,则为纪念祝融。后来随历史之变迁,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的事迹也因都死于“五月五日”而有所增附,但都不是五月初五的本原。此节于“周秦汉”以后流传到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遂成为东亚民族普遍的国际节日。
端午:夏至习俗的扩展
今年的五月端午和夏至相连,也是很特殊的。端午的不少习俗源于“夏至节”。
夏至是第一个确定的节气,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而端午节,是一个在唐代中后期才有固定名字的节日。在宋代,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并且逐渐“收编”了夏至的习俗。所以,我们今天熟悉的很多端午习俗,其实来源于古代的“夏至节”。
而这样的文化变迁,一方面,可以归因于历法的变动;另一方面,也归因于中国古代的节日从唐代开始,呈现出从重祭祀神鬼到重视娱人的变化趋势。
在秦代以前,历法使用的是颛顼历,每年以十月为岁首。这种历法到了汉代虽有沿用,但是已经不能满足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汉武帝时期,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并将节气纳入每个月中。这样的规定使历法和实际的天象变化、农时季节更加协调。汉代以后,夏至不再固定出现在五月初五,逐渐与颛顼历中五月初五的夏至分离了。
但受到上古时期夏至习俗的影响,五月初五还是作为一个固定的节俗保留下来。五月也是午月,被认为是“恶月”,代表着冲突与不和谐,是需要祭祀和辟邪、驱邪、祛恶的月份。因此,周朝便有了“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又因为端午在古人心中是容易生病甚至流行瘟疫的“毒日”“恶日”,所以便有了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挂艾叶辟邪驱虫等多种民间传统活动。
在汉代五月初五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的做法,是兼用夏、商、周三代有关夏至的一些习俗辟邪。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五月初五的习俗为斗百草,采艾,竞渡,以五彩丝系臂等辟邪、驱病的习俗。可见,最传统的五月初五遗留的习俗中,具有明显的扶阴抑阳,以及辟虫、解毒、禳祓、祈求健康平安的用意。
此外,南北朝时已有在端午食粽子的记载。在汉代以后,节俗经过发展,又在夏至日加入了食俗粽子。而食粽子这食俗背后的原因也是取其阴阳平衡的用意。
粽子古称角黍,得名于牛角形。上古有以牛角装酒食祭祖之俗。据古人说法,角黍要取用菰叶,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盖取义于阴。“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菰叶与黍相配,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之状,就是象征阴阳和合、阴阳调和。夏至江南地区还有食鸭鹅的习俗,这背后的原理与角黍相同。
到了唐代中后期,端午节成为了固定的节日,逐渐取代了夏至。盛唐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官方文件中开始出现“端午”一词。此时,端午更是与寒食、上巳、重阳并列,成为节日的专有名词了。
在成为固定的传统节日后,端午逐渐把原本属于“夏至节”的习俗吸纳到节日谱系中来,将夏至中祭祀土地神的官方叙事体系演变为集民间祈福、辟邪、驱疫、卫生、狂欢于一体的娱人的盛大节日。上古“夏至节”中的官方政治话语为主导的节日,也因此演变为民间富有丰富节俗内涵的民俗性节日端午节。
端午:还有文化和情怀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沧桑而屹立不倒、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之中的家国情怀。而屈原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国情怀。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如此有文化底蕴和含金量的节日,却淹没在了商家打折、促销、牟利的氛围中,变成“吃喝玩乐”的假日,实属可惜。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文化内涵的延续,我们要做的是尽全力把这笔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进而升华,发扬光大。万不能舍本逐末,越来越重视各种各样的洋节,而忽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
所以,端午节不该只有粽子和假日,更该有“粽子香飘庭院,艾叶高挂门堂,香包芳香四溢,龙舟开锣竞技”的盛景。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又是一年端午,形式多样的端午节活动在全国各地上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注脚,端午节俗在新时代异彩纷呈又不失神韵地演绎,传承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
晚报融媒体记者 刘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