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矩阵 在线读报 在线读报 客户端 商丘学习平台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文脉千秋铸京华——解码首都北京的文化自信样本

2023-06-13 09:11:34 来源:新华社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把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为引导全党全社会更加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6月12日起,新华社开设“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栏目,充分展现祖国大江南北历史名城新时代巨变蕴含的文化自信力量。

05:17

世界名城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文脉悠悠、绵延不绝,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彰显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按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涵养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在新时代延续传承、开放包容、守正创新,展现出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与人文气象。

市民在京杭大运河和北京中轴线交汇点的万宁桥上眺望什刹海。新华社记者陈钟昊 摄

文脉绵延 弦歌不辍

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

诗人杨载笔下元大都的海子桥就是今天坐落于地安门外大街的万宁桥。那时节,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挤满了南来漕船,船工号子十里闻声,桥畔人声鼎沸、行人往来如织。在来自欧洲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眼中,这里无疑就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全城地面规划如棋盘,其美善至极,未可宣言。”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风范的展示、风韵的表达、风貌的象征。

正是元大都“前宫后市”的规划格局为今日北京的城市面貌奠定了基础——布局宏伟庄严、空间合理有序。

从高空俯瞰,北京中轴线穿越故宫,形成一个“中”字;而它与北京城市的另一轴长安街,形成了一个“十”字。

这条中轴线随城市发展不断向外延展。北延线上,中国国家版本馆大气恢弘,彰显中华文化神韵;南延线上,大兴机场形似凤凰展翅,欢迎八方宾客;

联通东西的长安街沿线则与新中国历史进程同步:新首钢见证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城市副中心发展蹄疾步稳……

城市轴线,中正和合。城市发展,蓬勃兴旺。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王军认为,作为东方城市的杰出代表和伟大结晶,北京城直溯中华文明渊源,展现了惊人的文化连续性。

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永定门城楼。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这里的每一方街市、每一处山水、每一道天际轮廓线,都在延续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浸润着生长于斯的人民。

中轴沿线,正阳门南,在此居住30多年的丁淑凤走出家门就能感受到“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古都意蕴,就能听到京腔京韵在有400年历史颜料会馆里绕梁不绝。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依托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坚守人民立场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着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帖木儿惊奇地发现,在北京,地铁不仅是通往城市各处的高效交通工具,地铁站内如《浩气宣南》、“京城老字号系列”等一大批精美的壁画、雕塑更成为乘客们通往城市历史的时光快车。

殷实的文化家底还促进了优质艺术作品产出:近几年观众熟悉的《长津湖》《流浪地球2》等电影都是“北京出品”;458.1万位实名注册志愿者通过热情奉献,在各公共服务领域传递着中国温度。

“北京的历史文化饱满深厚,不断为这里的人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原所长马炳坚说。

开放包容 美美与共

6月3日,夜幕降临,雄壮的《红旗颂》交响乐响彻八达岭长城上空。这是俄罗斯指挥家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为热情的听众们倾情演绎。

古长城、交响乐、红旗颂……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共同呈现出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彰显出北京开放包容的文化形象。

置身北京城,这类因文化交融碰撞而迸发的“光彩”随处可见。

2023年3月18日,游船行驶在亮马河上。新华社记者陈钟昊 摄

在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美丽的滨河夜景廊道已是夜游北京的“打卡地”;曾是老北京市井烟火代表性区域的隆福寺地区焕新重生,中外文化交融的创意艺术体验空间成为新增的一抹亮色;位于宣西大街原顺承门内的繁星戏剧村院里,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戏剧大师的铜像相向而立,似乎在交流着各自对文化与艺术的理解……

“北京有一大批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文物古迹已经成为新兴城市文化地标。”来自非洲加蓬的宝拉已在北京工作了14年,她觉得“北京的文化能让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觉得回味无穷。”

融汇古今、联通中外。

北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得更明白、用得更精彩,让“中国节”变成“世界节”,让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焕发光彩。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从极具诗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从“迎客松”焰火的升腾绽放,到折柳寄情的依依惜别,每一个创意无不蕴含中华文化精髓;可爱的“冰墩墩”完美融合“国宝”大熊猫、冰雪运动与中国文化美感元素,成为全球追捧的文化“顶流”,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魅力,让世界感受到新时代中国从容自信、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

守正创新 谱写华章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让历史文化“会说话”,北京立足新舞台、抓住新契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建设齐头并进。

随着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面向公众开放,加上此前开放的香山革命纪念地,“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的全貌已完整呈现。近年来,北京通过全面系统挖掘、保护利用“红色文化宝藏”,加大革命旧址修缮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红色+”创新发展,依托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打造红色精品展览、创作红色文化作品,推动首都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

修缮后的清华园车站旧址。新华社记者陈钟昊 摄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东城区的会馆老戏台上,京剧、相声、民乐、话剧等艺术形式开启了老会馆活化利用的焕新之旅,持续充盈着群众精神文化高品质供给。

5月19日,经腾退修缮后的庆云寺整装升级为金石博物馆,开门迎客。近年来,仅西城区就启动52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项目。“金石博物馆将文物活化利用与博物馆建设相结合,为民间收藏家提供了展览空间,搭建起连接文物与民众的桥梁,为北京再造一处文物活化的样板空间。”北京市西城区文旅局局长靳真说。

文化创新赋能城市发展同样离不开制度创新探索。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近年来大力推动文化和金融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等“文化+”战略,有力释放北京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创新创造活力,不断为文化发展赋能。

在位于朝阳区的国家文创实验区,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全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等为文创企业探索优化发展环境之道;通过“文物建筑信用融资”,北京银行前门文创支行为泰安里文物活化利用项目提供低息信用贷款,成为探索破解文物活化利用难题的新尝试……

演员在北京颜料会馆表演中国传统舞蹈节目。新华社记者陈钟昊 摄

北京坊、798艺术区、首创·郎园Station、77文创园……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正在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载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费的打卡地。统计显示,2022年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合计17997.1亿元。其中核心领域实现收入合计16339.4亿元,占文化产业总收入90.8%,连续七年在全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保持第一。

燃灯古塔熏书香,五河交汇通碧州。北京新“两翼”之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由蓝图变为实景,形成“以副辅主、主副共兴”之势。6月3日,一场以探访城市空间、探索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探访路”系列活动中,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中心分院副院长于润东指着不远处即将竣工的“三大文化设施”——博物馆、剧院、图书馆,与同行者约定:几年后故地重游,感受通州大运河文化带的全新变化……

从历史中走来,在继承中创新。北京,这座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彰显现代文化魅力的大国首都,正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征程上绽放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