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所描绘的芒种时节既有雨后的舒爽,又有夏日的热情;既有田里的稻秧,又有桌上的麦饭;既有农事的忙碌,又有歌声的悠然。开启仲夏时光的芒种,描述了谷物那旺盛的生命力,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6月6日,我们迎来了今年的芒种节气。芒种时节,仲夏已至,麦浪声声。此时,农民不闲,在田间地头上抢抓农时;土地不荒,在夏收夏种中充实粮仓。收割播种,辛勤劳动,一片繁忙景象。
芒种的到来,标志着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增多。芒种节气,充满希望和幸福。它是有芒谷物储存生命之光的时候,也是中华农业文明博大精深的体现。
收获成熟 播种希望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秋时代首先确立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之后不断进行完善,到秦汉时期,芒种等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即已确立。
“芒种”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芒种之“芒”,本义是谷物种子壳上或草木上的细刺;而芒种之“种”,则有两种解释。一为名词的“种”(zhǒng),指植物的种子;二为动词的“种”(zhòng),指播种。
古书上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嫁种矣”,也就是说,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等待收割,晚稻等夏播作物亟待播种,农民再度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此时的忙碌,可用“抢”字来形容,有童谣这样唱道:“芒种忙,麦上场,抢收抢运抢脱粒,晒干扬净快入仓……”所以芒种又称“忙着种”,此时忙碌却又喜悦,春耕秋耕已有收获,夏播蕴含着秋收的期待。芒种时节,在自然时序中如此承前启后。
中原地区的麦子自古便是从白露时节开始播种,等到了芒种节气,麦穗就已经陆续成熟,生出金黄的麦芒,需要抢在多雨季节来临前抓紧收割。白居易《观刈麦》一诗就形容:“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所以对小麦、大麦种植区的民众而言,芒种就不是忙着播种的日子,而是收获“有芒之种”的时节。此时的水稻正移栽入田,等待着之后充沛雨水的滋润,远远没有到长出稻芒的时节。
随着中国农业在轮作复种方面的不断发展,“芒种”的含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割麦与插秧,而是成为了与各种农作物的收割、播种、管理都息息相关的重要节点了,“芒种”之“芒”也渐渐成为了“忙碌”之“忙”。
送别花香 迎来湿热
时光总在不断变迁,花儿也在开放与凋谢。自然界的草木荣枯、候鸟往来等变化,是古人记录时节迁移、制订生活计划最直接的方式。芒种节气的种种物候、民俗也体现了古人对待自然、对待生活的细致与热爱。到了芒种时节,天地之气的变化已经来到一个即将迎来重大转折的时段。
芒种节气有三候:初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模仿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依托阳气生长的谷类,必然要赶在天地之气变化的关键点之前赶紧播种下去,这样才能保证秋之收获,保证生命成长所需的给养与储备。在阳气最为充沛、振奋、覆盖天地之时,喜阴的靡草承受不住而凋亡。而到了芒种,阴气开始悄悄地、缓缓地萌生,螳螂、伯劳这些喜阴的虫鸟便非常灵敏地活动起来了。
草间螳螂初生,枝上蝉鸣,小池蜻蜓飞……在仲夏夜的星光中,虫儿们的快乐季节开始了。再过些时日,便是夏至。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子。也就是说,在芒种期间,每一天太阳都在向离我们头顶最近的点移动着,每一天空气里的热力都在增加。天地迎接着那个不断向北逼近的直射点,就像一个不断加温的大烤箱,直至火力的最高点。难怪,仲夏又被称为盛夏,这是一段“最夏天”的时光。
鵙,就是今人所知的伯劳鸟,一种小型猛禽,喜食虫类,对农业有益。伯劳鸟喜阴,感阴而鸣。它开始在枝头出现,鸣叫着,成为芒种二候的物候特征。这意味着在火一般的盛夏阳气中,有阴气在悄悄地滋生。太阳将逐日靠近它在北半球运行轨迹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日子就要到了。长其夏至,短其冬至,当太阳接近夏至这个顶点时,转折就要到来。芒种,正是一个孕育着转折的时节。
仲夏,草木葱茏,幽谧的树林里,栖息着很多美好的鸟儿。共宿共飞的反舌鸟,却不再像春天那样鸣叫,而是变得沉默了。反舌鸟长得不是那么漂亮,却是吟唱的高手。在春天,它既能自得其乐地鸣唱,又擅长仿效别的鸟叫,好像浑身是舌。这个特点是如此鲜明,又是如此少见,所以在百鸟之中,貌不惊人的反舌鸟,反倒引来众多文人吟诗写赋,歌之赞之。
与物候变化相对应的是古人在芒种节气的种种习俗。随着仲夏季节的到来,与螳螂孵化、鸟类繁殖相对应的,春季开放的各种鲜花会逐渐凋谢,所以祭祀花神、与之告别便是芒种的一个重要节俗。此时,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增多,湿热天气明显。
中华大地上的各种芒种节俗,大多是在播种粮食作物的同时播种生活的希望,其中既寄托着对自然最纯粹的敬畏和感恩,同时也饱含着对生活富足、家庭安康的美好憧憬。
生命萌发 孕育未来
无论是从芒种的内涵变迁,还是从芒种的物候节俗来看,对于农耕文明主导的古代中国来说,芒种时节关系到许多家庭农事的成败、收入的多少,乃至家人的生活好坏。从这些层面来说,“芒种”之“芒”就不仅仅是麦芒、稻芒,也不仅仅是忙碌、繁忙,而是一种希望、一种生命力的体现。事实上,“芒”字的本身就蕴含着生命萌发、蓬勃生长的意义。
芒种是收获,芒种也是希望。金光灿灿的谷粒会让人联想到丰收的喜悦,又细又尖的麦芒则会让人联想到锋芒的锐利;潮湿泥泞的稻田会让人联想到劳动的汗水,整齐排列的秧苗则会让人联想到未来的幸福。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仍旧是中国各地开展农业生产、适应自然变化、调整生活状态的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对芒种节气丰富意蕴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农业文明的发展、南北文化的交融、经济中心的变迁,更能够看到中华民族无穷无尽的斗志以及永恒不灭的希望。
耕耘与收获在这个节气,完美结合。在这一天,收获果实;在这一天,种下希望。在这一年中充满生机和机遇的时节,辛勤劳作的人们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播种中殷切期盼,在丰收中饱含喜悦。额头的汗珠滴灌着幸福的小康,黝黑的皮肤映照着丰收的喜悦,满了粮仓、鼓了钱包、美了生活。
芒种节气,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同抢收抢种的农民一样,也迎来自己的收获季,在考场上尽显锋芒,又带着光芒走向更广阔的人生之路。
希望与收获不期而遇,付出与回报总相串联。追求收获,不能一劳永逸,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一次次的收获之后重拾奋斗之心,为下一次收获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