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论 >> 应天时评

垃圾分类,莫以“事小”而不为

2023-06-05 02:57:31 来源:商丘日报

  城市就像一个“庞然大物”,每天都要“吐故纳新”。伴随城市框架拉大、居住人口增多、经济发展和消费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数量惊人。垃圾产生量不断增长,污染江河、破坏土壤、恶化空气、伤害动物,不但破坏城市环境,也给绿水青山造成严重损伤,广大群众苦垃圾污染久已。

  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群众有所想,政府有所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城市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特别是随着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垃圾分类这项由点到面、逐步启动的工作被纳入常态化轨道,逐渐从日常生活中的“选答题”变为“必答题”。

  然而在不少城市,垃圾分类倡导了许多年,也出台了具体的措施,开始时轰轰烈烈,但是一直推进缓慢、见效不大,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从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人习惯了将各种垃圾混装,然后随手一扔,不想分类;有的居民也想垃圾分类,但是看到红红绿绿的一大堆,不知道怎么“对号入座”,不会分类;有的地方让民众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但在清运的过程中又混在了一起……

  要让垃圾分类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本质上是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无疑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要加大宣传力度。从今年起,我国于每年5月第四周开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时间为2023年5月22日至28日,宣传主题为“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宣传重点包括传达中央有关部署要求、宣贯有关制度政策标准、宣介阶段性工作成果、推广典型实践经验、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等内容。

  要健全落实制度。政府部门要在贯彻落实法规条例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常态长效机制和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通过行政处罚、舆论监督、政策支持等措施,深化各单位、部门之间沟通协调、齐抓共管。同时,也要激活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形成国民团体、企业等社会主体主动参与、协同治理的机制。

  要利用科技赋能。实现全面精细化管理,科技的力量必不可少。当前不少地方正利用现代科技或“互联网+”参与垃圾分类,上海建成垃圾分类全程信息化监督平台,实现生活垃圾全程追踪溯源、垃圾品质在线识别;重庆市环卫集团在全国首创垃圾收集、转运、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开启垃圾分类无人化作业科技时代;北京市小区里的“AI督导员”能精准识别居民违规投放行为,并实时进行语音督导……通过科技赋能,让生活垃圾分类更“智慧”。

  垃圾分类看似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事关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大家要携起手来,将垃圾分类各方面的事情办实做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每座城市、每个村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