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首个乘组——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驾驶员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3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在浩瀚太空度过一个特别的节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2016年的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自2017年起,我国将每年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三年前,在同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座谈时,总书记说:“我相信,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01、一茬接着一茬干
5月28日,中国东方航空使用中国商飞交付的C919大型客机执行MU9191航班,成功完成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
△2023年5月28日,C919首个商业航班东航MU9191飞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2007年,大型飞机重大专项正式立项。这一年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国产ARJ21新支线项目百日会战动员誓师大会上,提出了“笑傲蓝天、展翅飞翔”的期许。七年后的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登上C919展示样机,坐在驾驶舱主驾驶座位上,详细了解有关设计情况。
△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坐在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驾驶室,了解相关情况。
总书记说:“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大飞机事业万里长征走了又一步,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
国产大飞机翱翔天际的背后,是20多个省市、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数十万科技工作者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步又一步向研发发起冲击:2015年,C919在上海总装下线;2017年,C919首飞成功;2022年,C919取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单机适航证,交付全球首家用户中国东方航空;2023年5月29日,C919实行常态化商业运行。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激励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奋力攻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作为21世纪人类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实施在多方面创造了“中国首次”和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第四代核电、特高压输电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自主研发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
十余年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万亿元以上,自“十三五”以来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发明专利有效量位居世界第一……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广大科技工作者信心十足,底气十足。
02、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西迁博物馆坐落于此。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
“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
对“西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有深刻阐释: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021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是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在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指引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03、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2023年5月25日,2023中关村论坛在北京开幕。
北京中关村,2023中关村论坛即将落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开放合作·共享未来”。
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到今天中国创新的一面旗帜,中关村书写了一段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哪儿?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崇尚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要求保证科技人才有持久的时间投入科研工作中,“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倡导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
——鼓励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不断激发,中国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今天,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我们的目标是从创新型国家“行列”迈入“前列”。这就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3次下团组都强调了“科技自立自强”。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两次集体学习都讲到科技创新,其中一次主题更直指基础研究。总书记强调,要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2023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同科技工作者交流。
百年变局之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民族复兴路上,科技创新是战略基石。
踏上新征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如果我们每一座城市、每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每一家科技企业、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时政微观察》近期内容>>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