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商丘古城从宋国建城3000多年来,或为诸侯王国都城,或为州、府、县城,连绵不断。勤劳善良的商丘人民,在我国历史上创造过很多辉煌,为人类进步作出过伟大贡献。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类社会从远古一路走来,正向着更高新的科技迈进。文物是人类创造历史的物证,是停下来的历史脚步。商丘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众多馆藏文物灿烂夺目。5月22日,记者来到商丘博物馆驻足浏览,这里馆藏的1.9万余件文物,在无声地诉说着商丘历史的灿烂辉煌。
青铜器
令全世界敬仰的
灿烂文化
在商丘博物馆,存放着不少青铜器文物。据商丘博物馆副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刘芳介绍,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用铜、锡、铅等混合烧铸而成的。在许多龙山文化遗址中曾发现铜器遗物或与冶铜有关的遗存,证明龙山文化晚期即夏代初期已铸造和使用青铜器。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中国青铜文化。
商丘一带的先商民族已经开始使用了青铜器,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一件二里头时期的铜爵,据说就出土于商丘地区。1981年,在柘城孟庄遗址商代冶炼基址东边,出土铜鼎、铜觚、铜斝各一件。永城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集中出土一批青铜器,黄土山二号墓出土青铜器100余件。器形有盆、洗、壶、灯等。保安山二号墓一号陪葬坑出土近2000件西汉实用车马器,器形有伞柄、盖弓帽等。这批车马器有的鎏金,有的错金,制作十分精美。
在商丘永城南山一号汉墓陪葬坑出土的一件铜钟,肩部阴刻“上御钟常从盗者弃市”九个字,为研究汉代法律提供了珍贵资料。从器物类型上看,商丘出土的古代青铜器不仅有礼容器,如柘城孟庄遗址出土的商代铜鼎、铜觚、铜斝,永城酂城出土的西周大鼎,芒砀山汉墓出土的铜钟,另外还有兵器戈、剑等。生活用具铜灯、鐎斗、铜镜,尤其是夏邑县出土的唐宋铜镜,个体大、制作精美,另有明清时期的香炉、佛像等。
“青铜器是令全世界敬仰的灿烂文化,而商丘出土的青铜器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刘芳说。
玉器
精美绝伦的艺术文化
在商丘博物馆,永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人们竞相参观的焦点。“商丘博物馆的玉器以汉代为主,其中金缕玉衣可以说是镇馆之宝。”刘芳说,“目前全省博物馆就两件金缕玉衣,均为永城汉墓出土的玉片修复而成,其中一件在河南博物院,一件就留在咱们商丘博物馆。”
商丘出土玉器的时代包括商代、汉代、唐代、明代、清代等几个时期,以汉代玉器数量较多。商丘出土的玉器,代表着精美绝伦的艺术文化。
商代玉器包括玉玦和玉琮,均属礼器类玉器。玉玦为青白色玉质,经过抛光,未雕刻纹饰。玉琮为棕黄色玉质,经过抛光,其上无纹饰。
汉代玉器包括玉璧、玉环、玉舞人、玉龟等,玉色分为白色、青色、青白色、灰白色几种,均经过抛光打磨。玉器纹饰雕刻方法分为浅浮雕、透雕和阴线刻三种,纹饰包括蒲纹、涡纹、卷云纹等。唐代玉器为玉环,两面抛光,其上未雕刻纹饰。
明代玉器包括玉璧、鱼形玉饰和翠玉荷花花片,颜色分为白色和青白色,经过抛光。玉璧上面无纹饰,翠玉荷花花片上面阴刻花瓣。
清代玉器数量和种类较多,包括带钩、玉璧、玉洗、带扣、玛瑙环、莲花玉盘、水晶葫芦、兔形玉饰、玉佛像、鼻烟壶、玉人等,玉色分为白色、青色、黄白色、墨色、青绿色、青白色、棕红色几种,均经过打磨地光。玉带钩上面雕刻有龙首、鸟首、龙纹等。玉璧上面浮雕盘龙纹,玉洗外透雕花枝纹,鼻烟壶器表雕刻花枝图案。玉人和玉佛像身着服饰。兔形玉饰雕刻生动逼真。
陶器
讲述
“泥与火之歌”
陶器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它的出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商丘出土的陶器时代分为商代、周代、汉代、北宋、清代等,以汉代陶器数量较多。这些陶器,无声地讲述着“泥与火之歌”。
走进商丘博物馆商丘文明史第二部分“殷商故都”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商代陶簋”,这件展品是馆藏二级文物,1976年采集于民权县吴岗。陶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这件陶簋胎质细腻,结构紧密,颜色为深灰色,底部圈足,器表饰绳纹和三角纹。商代时期完整并纹饰精美的陶器存世量并不多见,这件尤为珍贵。
周代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商丘出土的周代陶器种类包括陶豆、鸭形彩陶勺、陶壶等。陶色分为灰、红两种。陶器表面饰有弦纹,有的陶器表面饰彩绘。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商丘出土的汉代陶器又出现了一种釉陶,釉色分为绿釉和黄釉两种。汉代陶器种类包括陶壶、陶熏炉、陶瓮、陶鸭、陶猪圈、陶羊圈、陶磨坊等。陶器表面多为素面,纹饰有弦纹、网纹、水波纹等。陶色有红、灰两种,有的陶器表面饰有彩绘图案,彩绘有红彩、黑彩两种,图案有直线纹、锯齿纹等。陶鸭、陶猪、陶羊、陶狗等动物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陶猪圈、陶羊圈、陶磨坊等均为汉代时期建筑模型明器,是反映汉代时期地主庄园经济发展情况的历史实物。
北宋陶器为一件陶狗,2008年12月出土于商丘古城南关外大运河码头遗址。陶狗为泥质红陶,呈卧姿,颈部有系带,双目圆睁,活泼可爱,栩栩如生。
清代陶器包括刻花六棱黑陶瓶和狮钮形器盖。黑陶瓶呈六棱形,口沿下部刻花叶纹,颈部雕塑两兽首,肩部刻倒置的花瓣,花瓣上刻网格纹。狮钮形器盖呈蘑菇状,钮呈圆柱形,钮上蹲坐一头精雕细琢的雄狮,器盖腹部饰三道弦纹。
瓷器
商丘瓷器不乏
珍品瑰宝
瓷器是中国的创造,它由陶器发展而来,早在商代就产生了原始瓷,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
永城曾出土东汉时期的青瓷壶、罐等,胎骨坚硬,烧成温度可达1000℃。制瓷业得到巨大发展,形成又一个高峰,其标志之一,是形成了诸多“窑系”。所谓“窑系”,是指以一个名窑为代表,各窑口生产相同品种或相近品种的瓷器,该名窑代表了该瓷系瓷器的一般特征,每个窑口都有胎釉特征、装饰方法、烧制工序的不同,而与其他窑系有明显差异。
商丘市的国有、民营收藏单位以及个人收藏中,瓷器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并且其中不乏珍品瑰宝。永城的东汉墓中可见早期青瓷的出土,隋唐大运河横贯商丘东西,一直沿用到明代,是古代运输瓷器的大通道,因此故道内埋藏有大量自隋到明涉及众多窑口窑系的瓷器。经过文物部门调查发掘以及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出土了众多瓷器,有的被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有的则流落到民间,这是商丘瓷器收藏的一大特点。
唐代龙首柄黄釉壶,矮足、圆腹,口呈鸡首状,柄上部的龙首嘴衔口沿。该器出自隋唐大运河故道。宋耀州窑青釉缠枝菊花碗,隋唐大运河故道出土。此碗敞口,稍外撇,斜壁、内壁印缠枝菊花,外壁周身刻柳条纹。通体饰青绿釉,匀净光亮柔和,胎薄体轻,装饰饱满,为宋代耀州窑精品之作。宋天目瓷碗,隋唐大运河济阳段故道出土。敞口、斜腹、矮圈足,内外壁施黑釉,光亮如漆。元代天青釉钧瓷碗,矮直腹、低圈足,口沿釉层较薄呈黄色,除底足外,通体施天青色釉,庄重典雅。清五形高足瓷碗,敞口弧腹,高圈足外撇,白釉底上饰花草鱼虫,足跟部饰海波纹。清粉彩富贵长寿纹盘,浅腹、敞口、矮足,主题图案为青松、仙鹤、牡丹。清哥瓷青花罐,平底、球腹、矮直口,饰青花老松,体外密布细开片。清霁兰瓷碗,矮圈足,通体施霁兰釉,胸外壁刻画行龙纹饰。清霁红瓷瓶,直口外侈,长颈、球腹,足底较矮,内外施血红色釉,色泽深沉,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石刻
商丘汉画像石闻名全国
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金属工具出现之前,石刻还只是一些简单的刻画符号、记号、计数等,到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工具的使用,特别是冶铁技术出现之后,石刻艺术才有了较快发展,并走向成熟。到了汉代,我国石刻艺术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水平,汉代画像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目前商丘馆藏石刻主要是汉画像石,商丘汉画像石墓主要分布于商丘市东部的永城市和夏邑县两个区域。1989年中国汉画学会成立大会在古城商丘召开,“商丘汉画像石”正式定名,“商丘汉画像石”出土地点集中、地域特征鲜明,是我国汉画大家族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内容以祥禽瑞兽为主,有少量人物、动物、楼阁等,雕刻技法为剔地浅浮雕、阴线刻,多数是两种技法并用,也有在画像上涂朱砂的做法。商丘已发现数十块西汉前期画像石,改变了学术界关于汉画像石产生于西汉后期的看法。在2006年由商丘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召开的“2006中国商丘汉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多数专家提出了“商丘很可能是我国汉画像石的起源地”的说法。可以说,商丘汉画像石闻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