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到来使雪糕、冰淇淋全面“开柜”,冷饮大战一触即发。去年“雪糕刺客”因高价和标签缺失引发风波,今年是否会卷土重来?媒体近期探访北京10家零售门店发现,商家均做到明码标价,3元—5元价格带成主流,不过市场仍有15元以上的超高价产品。商家选择则更加谨慎,有的今年中止与一些高价品牌合作。
一支小小的雪糕,之所以如此受到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去年的“雪糕刺客”伤到了消费者,并由此产生了“××刺客”现象。高价雪糕之所以被称为“雪糕刺客”,有两个原因,一在于其价高,明显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二在于未明码标价。后者尤甚于前者。
在明码标价上,商家今年显然要做得好许多。雪糕价目呈现方式更加多元,有机打价签、手写价目、图文价签,也有同价位段产品集中标价,还有不少商家采用机打价签和图文价签结合的方式,亦有一些商家雪糕、冰淇淋包装上贴有大字号的标价,部分冷饮产品也将建议零售价直接印在了包装上。许多都做到了货签一一对齐,即便无法做到一一对齐的,货签与产品也大致对应,几十秒内可以找到对应价签,价签问题明显改善。
刺客总是在猝不及防中给人以一击,“雪糕刺客”名头的获得,意也在此。不明码标价,或者故意混淆,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中招”,是雪糕变“刺客”的主要原因。从法律上来说,这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价签问题的明显改善,是有利于“雪糕刺客”的消失的。
其次是雪糕价格超出预期,高价产品频现。由于日常的消费经验和印象,人们对于一些商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有印象,这种印象也就是预期。基于这样的预期,不少消费者很容易在消费时想当然地不看商品的价格或者忽视商品的价格。直到结账时,才会发现这里面的尴尬,这亦是“雪糕刺客”形成的原因。
从媒体的调查来看,虽然高价雪糕并未消失,但已经少了许多。单支售价3元以下的平价产品在社区小店、冷饮批发、普通商超渠道数量明显增多,且单支售价在3元—5元价格带的产品已成为主流。这一方面是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市场的教育,去年10元以上的高价雪糕销售并不理想。
网红属性或有利于雪糕的销售,但喧哗过后,消费者终会回归理性。关注商品原料品质、看产品值不值,终是市场的主流。雪糕作为快速消费品,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