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又是一年高考季

小心避开这些“坑”

2023-05-17 04:19:09 京九晚报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学子和家长紧张备考的同时,有人也在开动脑筋,深挖高考经济。但记者发现,其中存在良莠不齐、噱头跟风等问题。甚至,还有不少人利用家长和考生心理,搞起了诈骗。商丘教师团青少年学业规划中心负责人宿豪杰提醒,每年高考前后,都是涉考诈骗案件的高发期,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受骗。

  1“押题”密卷网上售卖

  “2023高考押题密卷预售上新啦!”最近,电商平台上的“高考押题密卷”,也纷纷同步发布。商家宣称可以“押考点、押考向、押题型、押素材”。“5月20日前可享受立减90元的优惠价,之后恢复原价,每套售价368元。”记者咨询一位客服,对方介绍,目前在售试卷是最新版的,适合今年高考使用。“每年三四月份都会有很多大型考前研讨会,释放新的高考信息,押题密卷会把新的动向加进去,保证高考押题更新、更准。”然而,细看押题实例,可笑的是,就连试题难度,也被视为押中的点。另一道理综试卷中的物理题,押题密卷给出的条件、配图和问题也与高考真题不一样。仅有的相关性,不过是二者都提到“摩擦”,而商家依然大言不惭地标榜“押中20分”。

  “如果照这样的标准,平时随便找套试卷岂不是都算押中?”作为过来人,大学生小杨觉得这样的押题密卷并不靠谱,无非是商家炒作概念,故意制造噱头。

  记者看到,近期已有买到“押题”密卷的考生表达了不满。“这难度系数和我刷过的往年高考卷根本不一样,而且包装全部坑坑洼洼,感受极差,那么久的等待感觉被坑了,失望至极!”一名刚刚收到货的考生感慨地说。

  “提一分超千人,押一题抵万金!”短视频平台上,不少主播也在直播间里卖力吆喝着新鲜出炉的“独家宝典”。对方介绍说:“试卷和答题卡都会给到您,视频版是扫码观看讲解,每道题都是一个考点。目前在售的高考押题卷5月5日正式发布,5月31日停止发售。5月10日前纸质版预售价278元,名师视频详解版798元。”但仔细比对商家展示的“押题杰作”,记者发现所谓的押中着实荒唐。以一道数学题为例,高考真题围绕三棱锥,考察线与面所成角的正弦值,而押题卷围绕四棱锥,考察给定条件下四棱锥的体积。如此大相径庭的两道题,商家还是打上了“押中”二字,并强调,考点一致,均考察立体几何中的位置关系及角度关系。界定如此宽泛,含金量可想而知。

  2“祈福”商品开始热销

  除了“押题”密卷,还有不少商家致力于蹭高考这一热点,将诸多与考试本身并不沾边儿的东西都纳入“必备”范畴,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记者在电商平台上看到,有商家做起“祈福”生意。13层的文昌塔,搭配寓意“官帽”的朱砂,再配上五帝钱,经过这样一番包装,钥匙扣大小的挂件便被赋予了“神秘力量”,售价也达到58.8元。事实上,用来为高考“祈福”的远不止文昌塔。从“逢考必过”,到“成功上岸”,号称“普陀山直供”的护身符款式多样。而曲阜孔庙直发的“孔子佑护,高考顺意”香囊,则被称为“来自孔子的礼物”。

  “不懂别乱请,一对一指导”……有商家甚至搞起了私人定制,在“护身符”外,还附带“上上签”。普通的蜡烛,外包装印字通常为“吉祥如意”“佛光普照”等,一对能燃烧7天的普通蜡烛售价为20元出头,但如果包装改为“金榜题名”等字样,售价便翻至40元至60元。

  在吃吃喝喝上,商家脑筋同样活络。某饮料品牌与曲阜孔庙来了一场跨界,推出高考限定版“孔庙祈福罐”。大红色的罐体,印制着卡通孔夫子形象,助力学子考出好成绩。从价格上来看,该饮料品牌的普通包装版本,240毫升×12罐,每箱售价为35元左右。而高考限定的孔庙祈福版红色罐装,同样是240毫升×12罐,价格为50余元。只是换了个包装,每箱就高出近20元。

  更有甚者,某凉茶品牌推出“高考大吉罐”,同样红彤彤的罐体上,金字印刷着数学大吉、英语大吉、生物大吉等字样。一箱12罐,囊括了所有学科名称以及一些吉祥话,价格为99元。而普通包装的饮料,每箱价格仅在35元至40元,不到“定制版”的一半。

  哪怕没有现成产品,只要搜罗一番并重新组合,便可称为“高考定制礼盒”。四瓶可乐,加上花里胡哨的钥匙扣、笔袋、袜子,就成了百元上下的“助考神器”。四瓶旺仔牛奶,搭配点香橙吸管、红包、贺卡等小物件,身价立即突破60元。

  宿豪杰说,为普通商品赋予特殊“高考”属性,家长可能因为想讨个好彩头,不太计较其实际价值。而一些剑走偏锋的套路乘虚而入,没有效果还会帮倒忙,更加需要警惕。

  3 这些骗局更要注意

  宿豪杰说,如果说以上的行为属于蹭高考热度来牟利的话,以下几种骗局就涉嫌违法,家长和考生更要格外注意:

  1.组织高考作弊,属于严重违法。高考期间,常有不法分子在网上发布“助考”信息,宣称能为考生提供考试试题、答案。殊不知,在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考生作弊,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出售、使用无线作弊器材等行为,都是严重违法行为。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零容忍”。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拒绝考试作弊,切勿以身试法。

  2.替考不是捷径,而是“绝境”。为了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有的家长想尽各种办法,不惜花重金为孩子找“门路”,甚至找“枪手”给孩子替考。结果人财两空,后果非常严重。家长帮助孩子作弊不是爱孩子,是在害孩子,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3.认准官方标识,勿信“小道消息”。每年高考前,网上都会有大量涉考信息传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一些个人或培训机构为吸引眼球,便借机注册“山寨”账号,散布传播非官方来源的“小道消息”,并以此牟取利益。教育部会同网信、公安部门并联合多家互联网企业,继续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清理互联网涉考公众账号”专项行动,以便广大考生和家长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权威机构高考信息,避免上当。广大考生和家长在网上搜索查询高考相关信息时,请认准权威机构“官方”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4.勿信虚假宣传,谨防上当。考试“包过保过”“双倍提升”“×天速成”“内部资源”“命题专家授课”“保证一次性通过”……这样的口号标语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当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实则不同程度存在夸大宣传、虚构师资、价格欺诈、虚假广告等违规违法行为。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勿轻信虚假广告宣传,否则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还会贻误宝贵的复习时间。

  5.网络诈骗要辨别,高考答案不可购。每年都会有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或通信群中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标榜“准确率极高”“违约退款”等诱惑信息,并以各种理由让用户先付款。还有的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套取用户信息。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广大考生及家长务必擦亮眼睛,明辨真假,谨防被骗。

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