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血压健康 共享幸福人生
主讲专家:刘赢洁,商丘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10年,任商丘市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疗。
■阅读提示
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病,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9%,人数已达2.45亿。2023年5月17日是我国第19个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血压要知晓,降压要达标”,宣传活动重点旨在定期自我检测血压,开展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控制高血压危险原因,详细指导群众做好自我血压管理,真真切切地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危害。
什么是高血压,有哪些危害,它的早期症状是什么?针对市民关注的问题,记者邀请商丘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刘赢洁,为大家详细解读。
1高血压的危害多
到底血压值达到多少才算高血压?刘赢洁说,高血压是指临床上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静息状态下诊室测量3次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时,即可定义为高血压;或在家中连续规范测量血压5天—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不少人觉得血压高一点又没啥感觉,怕啥?其实,高血压会给血管、心、脑、肾、眼底带来危害,会引起相应脏器出现并发症。”刘赢洁说。
危害血管: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形成的,血压越高,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越大。长期如此,会造成血管内膜损害,血液中的脂质物质也会更加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从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
危害心脏:较多高血压患者做心脏彩超时,均显示左心房增大,结构发生电重塑,从而发生房早、房速、房扑,甚至房颤及各种心律失常的风险。此外,血压增高还会增加心脏左室做功,导致左室肥厚,尤其长期高血压会造成动脉血管粥样硬化,为冠心病发生的较重要危险因素。
危害大脑:可能造成缺血性脑卒中与脑出血的发生,血管内的弹性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压力性增高会增加脑出血发生概率。此外,高血压也会造成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从而出现缺血性脑卒中。
危害肾脏:长期高血压会对肾脏功能及肾血管造成损害,较多长期高血压的患者会出现肾脏功能不全,甚至引起透析可能。
危害眼底:血压过高,可能会导致短暂性视力障碍、视网膜动脉硬化,也会造成眼底动脉血管出血等意外,甚至出现失明的危险。
2高血压不再是老年病
提起高血压,人们总以为是老年病。刘赢洁说,以前高血压患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如今可以说是“老中青”一视同仁了。最新数据显示,高血压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二三十岁的高血压患者已经屡见不鲜。刘赢洁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
精神压力大。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普遍较大,当身体长期处于过度疲劳、高度紧张状态下,大脑皮质层过度活跃,功能失调,不能正常行使调节和控制皮质下中枢活动的功能,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舒缩血管中枢传出以缩血管的冲动为主导,从而使小动脉收缩、周围血管阻力上升,致使血压升高。
生活习惯不佳。年轻人夜间刷手机、追剧、聚餐等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生活习惯不规律,就会激发交感神经兴奋度提高,从而导致血液中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多,引起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血管收缩而导致血压升高。
饮食不科学。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体内水钠潴留,而进食过多盐分会引起体内水分难以排出,极易引起高血压的发生。年轻人饮食习惯偏爱高盐、高脂、高糖、高胆固醇及高热量的食物,长此以往,逐渐出现肥胖。目前,已经公认肥胖是高血压的致病因素之一,有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12.5kg,血压就会增加7mmHg~10mmHg。通常肥胖患者会合并交感神经兴奋及血脂增高,由于脂肪堆积会造成血管壁紧张度增加,高血压表现特点为舒张压增高,低压数值会比其他人高且难降,称为“舒张压增高的高血压”。
遗传基因的影响。在临床中发现,如果父亲或母亲有一方是高血压,孩子就很有可能得高血压。一旦父母双方都是高血压,孩子有可能在年轻时就出现高血压。年轻人的高血压,一半以上是没有明显症状表现的,经常被忽视。建议合并血糖、血脂、尿酸增高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中青年人,应定期测量血压;除荤素合理搭配,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外,最重要的是起居规律,注意休息,不要熬夜,并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尽早去医院进行全面详尽检查,排查是否存在导致血压升高的相关疾病。
3高血压的误区多
误区一:没有症状血压就不高
高血压患者早期表现非常多样,而且缺乏特异性,不能依据症状轻重来判断血压的高低。年龄大于18岁的成年人,建议每2年测一次血压;35岁以上的人每年测量一次血压;容易发生高血压的人,建议每6个月测量一次血压。
误区二:诊室测量比自测准
很多人在测量血压时发现,诊室测量与家中测量在结果上有一定差别,于是就怀疑自己在家中测量的结果不准确。患者在家自行测量血压的时候,可以在正常范围,但是到医院以后,由于就医紧张,医务人员测得的血压要明显高于患者在家自行测得的血压。因此,对于诊断高血压,应多次监测血压,以明确有无高血压病。
误区三:一旦用药就要终身服药
部分患者认为,一旦服用降压药后就会存在依赖性,必须终身服药。一些高血压患者在用药一段时间,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后,通过生活习惯的改善,包括减少盐的摄入、保持适量运动、减轻体重等,是有停药可能的;季节交替时,血管收缩、舒张情况随气温变化,血压也会随之改变,很多高血压患者在夏季是有停药可能的。
误区四:是药三分毒
绝大部分药物都是经过肝脏和肾脏代谢,排出体外。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因人而异,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且大多数降压药物经过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研究验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仅有一小部分人会出现不良反应,相比于高血压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后果而言,尽早服用降压药,避免并发症及靶器官的损害,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弊处。
误区五:去医院复查前停药
有些人去医院复查前停止服用降压药物,认为停药后测量得更真实,这也是错误的做法。因为降压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医生更关注服药后血压水平。因此,无论是否去医院就诊,均应按时服药。
误区六:长期用药可耐药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用药一段时间,即使血压稳定、控制良好、没有不良反应,因担心耐药,要求换药,其实也是不必要的。降压药不像抗生素类药,长期服用发生耐药性的可能性较小。有些患者在一开始时服用药物有效,过一段时间后血压控制不如以前了,多数是由于病情进展所致或者合并其他疾病,这时应及时就诊,添加或更换降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