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论 >> 应天时评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摆上课堂

2023-05-15 05:56:07 来源:商丘日报

  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中小学校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按规定开足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模块学时,高等职业学校按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或限定选修课,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

  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但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各相关方面的足够重视。比如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就诊率却不到三分之一。很多孩子认识不到自己存在情绪障碍,不少家长对此也不以为然,有些家长与孩子还讳疾忌医,甚至对心理疾病感到羞耻,不好意思向人提及,这样就延误了对心理疾病的及时干预与治疗。此外,学校、相关部门对此也没有给予必要重视。比如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相应课程的学校并不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是软硬件的“双重缺失”,教育部门、学校及家长不够重视,相应的课程、师资等也存在阙如、缺位的现象。而像学业压力大等,这些都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此次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相关计划,提出中小学校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有利于补上心理健康教育短板。行动计划要求,要配齐心理健康教师;要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等。这些措施就是有的放矢。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要重视心理教师的培养,要让每所学校都有专业的心理教师。

  不仅是学校教育要补上心理健康教育短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摆上课堂,还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要优化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等。“心病还须心药医”,家长也不能讳疾忌医,家庭也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与对待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避免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能成了“成长盲区”,要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医院等相关方面,能够真正重视起来,端正态度,形成合力,正确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做好青少年健康服务,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实行有效干预,合力为青少年撑起心理健康保护伞,帮助更多青少年走出心理阴霾,才能更好保护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