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关注全国“无走失日”

莫让“沉默的杀手”偷走记忆

2023-05-15 05:49:36 京九晚报

  5月9日是全国“无走失日”,主题为“以爱之名,用心陪伴”。商丘市中心医院内科主治医师王偲伟说,老人走失大都是因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病可以让人失去记忆,甚至忘记自己家的地址。本报也多次报道过公益组织帮走失老人找家的事儿。阿尔茨海默病有哪些症状?平时应如何预防?王偲伟建议,市民要了解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常识,如家中老人出现认知障碍、计算力障碍等类似情况时要早预防、早诊治,防范老人走失。

  这些症状要警惕

  据王偲伟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也是导致记忆力下降的主要疾病之一。阿尔茨海默病有两个特点:一是无法治愈;二是病程长。

  该病常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如语言、书写中断或失语。视空间功能受损,如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或不认家门。失认及失用,自我认识受损,产生“镜子征”,患者对着镜子里自己的影子说话。计算力障碍,常算错账或付错钱。精神障碍和行为异常,表现为情感淡漠、焦虑、幻觉,多数病人失眠或夜间谵妄。不安或少动,个人卫生不佳。虽然处于觉醒状态,但是不能正常识别、记忆环境中的信息和据此作出正常反应。

  阿尔茨海默病要预防

  王偲伟说,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能阻止或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情进展。但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是可以预防的。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合理利用保护因素可以显著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有低教育程度、膳食因素、吸烟、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高血糖、高胆固醇、高同型半胱氨酸和血管病因素等。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从青年到老年,要贯穿一生。

  建议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预防:体重管理,是通过合理均衡体育锻炼、热量摄入及正规行为计划,保持体重指数(BMI)在一定范围内;青少年时期应尽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多从事认知活动,如阅读、下棋等刺激性脑力活动;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控制血脂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放松心情,避免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不要吸烟,避免接触环境中的烟草、烟雾;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出现睡眠障碍时要及时诊治;保护头部,避免外伤;对于现患的疾病,及时规范治疗。

  深度睡眠可能缓解病情

  最新研究发现,深度睡眠能防止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质损害大脑,可能有助于缓解病情导致的记忆丧失。

  深度睡眠,又称非快速眼动慢波睡眠。此前一些研究显示,深度睡眠对健康成年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益。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指标相同的患者,认知能力受损的程度可以相差很大,深度睡眠有可能是大脑对抗损伤的机制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BMC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的新试验为上述理论提供了佐证。

  研究人员监测受试者睡眠过程中的脑波,并在他们睡醒后进行记忆测试。结果发现,对于脑部存在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受试者,深度睡眠时间较长的人测试成绩更好;如果脑部没有这种蛋白沉积,深度睡眠时间就对成绩没有影响。

  教育、运动、社交等途径积累的“认知储备”可帮助大脑对抗损伤,保持认知能力,但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说,大多数认知储备因素很难改变,缺乏干预空间。研究人员认为,深度睡眠是一个相对容易干预的因素,新发现意味着改善睡眠就有可能缓解病情。

  家人照护很重要

  王偲伟表示,由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减退,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使生活环境适应患者的需要是任何治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患者来说,建立和加强日常习惯,尽量减少需要记忆的任务,以及良好的家庭照护,可以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促进整体健康,并可能在维持认知健康方面发挥作用。锻炼是治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散步有助于平静情绪和改善短期记忆,有益于关节、肌肉、心脏和大脑的健康。运动还能促进睡眠,防止便秘。注意营养,家人应提醒并帮助患者按时进食。经常进行社交活动可以帮助患者保留某些能力。做一些有意义和令人愉快的事情对患者的整体健康很重要,比如听音乐、跳舞、读书等。

  家人要根据患者痴呆病程的轻度、中度、重度等阶段,相应地调整对其日常生活的照护。如轻症阶段可以提醒和监督患者穿衣、吃饭、活动等,而中度和重度阶段患者身边需要时刻陪护。

  对于患者来说,建立和加强日常习惯,尽量减少需要记忆的任务,以及良好的家庭照护,可以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如床边要加装护栏、离床报警器等,可以避免老人下床时发生危险。家里使用行动辅具,避免老人摔倒。把药物放在安全的地方,并使用每日清单来记录剂量。确保患者携带身份证明或佩戴医疗警示手镯,携带有定位功能的手机,并在电话里输入重要的电话号码,以便寻找走失的患者。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让患者放心,并尽量帮助患者保持尊严。照料者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休息,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焦虑,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