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 正文

燧人造火与中华火文化的传承

2023-05-12 03:15:46 商丘日报

  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有燧皇陵,为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燧人氏的陵墓,与阏伯台隔路相望,为商丘主要旅游景点之一,燧人氏发明的人工取火被称为“华夏文明之火”。

  “三皇”有不同版本,燧皇陵只有一个

  燧人氏为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

  一般认为,“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但在排序上也有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的说法。所以,说燧人氏是“三皇”之首,也不能概括所有的观点。

  “三皇”最早的概念是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不难看出,这个指称很虚幻,天、地、人到底是谁,不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将“三皇”比照为原始社会时期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即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在讨论秦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时,秦朝的博士议论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此处的“泰皇”就是指“人皇”。意思是说,天皇、地皇皆神祗人物及传说,只有“人皇”是现实社会的真实统治者,所以王绾、李斯等皆曰:“泰皇最贵”。

  关于“三皇”,还有其他不同版本的说法,如伏羲氏、祝融氏、神农氏(《风俗通义》),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庄子》)。

  “三皇”时期早于“五帝”时期,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般认为在7000年—10000年前。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没有采纳有关“三皇”的记载和传说,未从“三皇”写起,而是从“五帝”写起,即《史记》的开篇之作是《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个部落联盟酋长的历史和传说。“五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民主制时代。到了大禹,他将部落联盟酋长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结束了“禅让”的传统,中国从此进入阶级社会。

  远古时期的发明创造,是一个部落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但后人往往将这项发明创造记载在某一个人身上,如黄帝的很多发明,《世本·作篇》就多有记载。也有把同一个发明记在某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的故里或葬地,在全国有很多处,如仓颉造字之仓颉。与上述情况不同的是,尽管新时期时代的遗址发现了多处,有的甚至命名为燧人氏时代,但地上的遗迹,燧皇陵只有商丘一处。

  燧人氏是一个发明人工取火的部落首领

  燧,本是古代摩擦生火的工具,有木、石、金之分。燧人氏的本貌诸如姓名、事迹、活动区域等言人人殊,燧人氏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部落、氏族亦有不同看法。我们通过古籍记载可以知道,燧人氏是中国最初发明人工取火的部落首领,其活动区域就在今天的商丘一带,后人为了纪念他,隆土为冢,即今天的燧皇陵。

  关于燧人造火的记载多为战国时期的子书,其他传说时期的内容也多在战国时期形成。说明上古人类的活动情况及观念在战国时已为人们所共识。到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他考信于“六艺”,写成《五帝本纪》,使原本各自独立的原始氏族的古史传说统于一个系统,以黄帝为共祖。可以看出,在古史传说中,有关“五帝”的传说较文明史更近,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而燧人氏为“三皇”之一,时在“五帝”之前,所反映的问题其“传说性”可能更大。但是需要注意,这些古代传说不完全是无根的向壁虚构,而是大多有些口耳相传的依据,在发明文字之前,口耳相传的历史是人类唯一的记忆形式。关于燧人氏等的诸多传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华夏民族早期生存、发展的历代进程。因此,对于中国古籍中留传下来的这些传说,应认真加以分析,不能因为是传说而弃置不用。

  关于燧人造火的传说有如下记载:“往古之时……火爁炎而不灭。”(《淮南子·览冥训》)“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昔者先王,未有宫室……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礼记·礼运》)“燧人造火。”(《世本·作篇》)“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风俗通》引《礼纬·含文嘉》)“燧人氏……察五木以为火。”(《尸子·君治》)《国语》《老子》等古籍中也有关于燧人造火的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我国关于人工取火的传说,也不是集中在燧人氏一人身上,比如:“黄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伏羲禅于伯牛,钻木作火。”古书记载对作火者各有所指,这反映了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并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为,当是先民们长期共同实践的结果。所谓“燧人氏”“伏羲氏”“黄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而关于他们的发明创造,古书所载,更不止一项。他们都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团结的象征。

  燧人造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

  燧人氏最大的功绩,是“钻燧取火”,即发明了人工取火。火在远古时代虽然到处存在,但必须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被人类使用。在此之前,人类往往是利用自然火,也称天然火。这些自然火的产生原因多样,有雷电触击产生的火、太阳暴晒而引起的森林大火、太阳暴晒引起动物尸体中磷的燃烧等。

  人工取火的发明,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火的效用之启示;另一方面,人类从木与木、石与石、骨与骨等相摩擦则燃的原理,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火的发明与应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动力,意义重大。

  第一,有了火,人类才能“炮生为熟”,开始吃熟食的生活,结束过去“茹毛饮血”的时代。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有利于人类摄取食物的营养,促进了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发展,人类因用火而引起生理上的变革,从而使人类最终从动物中分离出来。

  第二,有了火,人类才能焚林而猎,开始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因此而丰富了人类的肉食来源,从而使人类肉体的有机构成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后与动物相脱离。

  第三,有了火,人类还可以御寒以及抵御野兽的侵袭,增强了人类的自卫能力。

  因此,很多文献清楚地把古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演进,归功于“修火之利”,把火的利用看得很重,是有道理的。可见,火的发明和使用,确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正因为如此,后人才把燧人氏视为神人,燧人氏始终受到炎黄子孙的祭拜和怀念。

  燧人造火,开启了华夏文明的门槛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而燧人氏生活的时代在7000年—10000年。这个问题怎么认识?

  大家知道,考古发现的云南元谋猿人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170万年。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分为三个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三个时代是递进的,文明时代是以文字的发明与使用作为起始的标志。我国的历史虽然有170万年,但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5000年—7000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却仍然处在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

  中国的文字起源在5000年前。现今我们可以认识的汉字之中,最重要的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时代距今约有3000年—3300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遗址中发现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文字的笔画整齐规则,和甲骨文有着一脉相承的迹象。这个陶器年代的测定,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2500年之前,也就是距今天5000年左右,这为确定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黄帝时代,是中国社会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黄帝时代距今约为5000年。这就是说,中国的文明史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

  “三皇”时代在黄帝时代之前,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而火的发明意义重大。因此可以说,钻木取火是开启了华夏文明的门槛。

  200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在南京举行。此前,十运会火炬传递办公室收到了300多套火种采集方案,涉及100多个城市,最后商丘与北京、南京胜出。北京之火名为“中华复兴之火”,南京之火名为“科技进步之火”,商丘之火名为“华夏文明之火”。可以看出,商丘成为三个采火点之一,与这里长眠着“中华火祖”燧人氏大有关系,而且,“华夏文明之火”的命名,也说明了商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让火文化在传承中出彩

  商丘长眠着中华火祖燧人氏,是中华火文化的发源地。

  燧人氏钻木取火,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从此之后,人类踏入了文明的门槛,火与人的衣食住行须臾不可分离,也使以后的许多重要发明成为可能。

  中华火文化催生了人间的烟火味儿,也使火耕、火陶和青铜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火被用到了医疗、战争、经济、航运、照明、取暖等诸多领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活动在古代商丘一带的燧人氏,更加值得我们敬仰和朝拜。

  据传,农历二月初二为燧人氏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商丘的燧皇陵景区都举行公祭燧皇大典,歌颂燧皇功绩。

  2006年4月,中国首届火文化研讨会在商丘召开,与会30多位专家达成共识,商丘被确定为“中国火文化之乡”。

  燧人氏的“修火之利”,利在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利在后世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演进。我们应当在研究燧人造火的历史、揭示火文化的精神内涵、修葺好和保护好燧皇陵上下功夫、做文章,将中华火文化传承下去,让商丘的火文化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