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织补: 一针一线让破损衣物重焕光彩
《红楼梦》中“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故事,是许多人对于“精工织补”最早的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总有一些人坚守在传统岗位上,在一针一线、一勾一挑之中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近日,记者来到步行街中段的姐妹精工织补摊点,听张晓凤、李青云姑嫂俩讲述她们用高超技术让破损衣物重焕光彩的故事。
据张晓凤介绍,传统的织补是借助相近的材料,将破损处盖上即可,不需要对齐纹路。而精工织补则是通过抽取原来面料上的线来操作,且经纬线不能混淆,必须按照原结构进行衔接、缝合,从而达到“织旧如新”的效果。这是一项看起来神奇,但也索然无味的工作,日复一日,在一毫一厘的空间内清理、添补,只有对这个行业怀有极大耐心和热爱的人才能坚持下去。
说起与精工织补的结缘,张晓凤说要追溯到21年前。当时她去上海打工,看到有精工织补的培训班正在招生,心灵手巧的她便报了名。在培训班中,她认真学习、勤于钻研,别人用两个月才能掌握的技巧,她一个月便学会了。回到商丘后,她和小姑子李青云便来到步行街上摆起了小摊,这一干就是21年。“我们是这条街上第一家姐妹精工织补摊,技术很受顾客认可。能用双手为大家服务,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李青云说。
精工织补的原理和工艺说起来很简单,但织物的纹路各式各样,有的还有不规则的花纹,给这项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经过多年的练习,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布料,张晓凤和李青云都能驾轻就熟。记者采访时,二人分别拿出一件毛衣和小方格棉袄,对上面的破洞进行修补。只见她们熟练地拿出织补针和钩针,从衣物边角里挑出相同质地的长线,将破洞四周的经线连起来,再用针线来回穿梭补充纬线。“这个棉袄别看破洞不大,但修补难度很高。你看,它需要用5种颜色的线,同时使用3根织补针,才能与周围的格纹融为一体。”李青云一边修补,一边这样告诉记者。在她们的巧手下,20分钟左右,两个破洞就神奇地消失了,令记者感叹不已。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很多好好的衣服都被丢弃了,更不用说有破损的衣服了。那么,精工织补的意义在哪呢?张晓凤说,一些高端衣物通过精工织补,可以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成本较低,多数顾客乐于接受。还有一些客户则是为了寻求情怀,别看衣服不值钱,但它有着特殊的意义,精工织补也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在张晓凤和李青云看来,精工织补蕴含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要动手动脑子,还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给老手艺带来新的力量。
文/图 本报融媒体记者 戚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