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临期食品走红 乐享实惠更应关注舌尖安全

2023-05-04 00:20:14 京九晚报

  这两年,临期食品突然火了起来,走在商场里,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所谓临期食品,也就是距离过期时间较短的食品,价格却比正常日期的同类食品低了不少。这也变相反映出人们对保质期的要求往往是极高的。

  但过期真的如此可怕吗?一包薯片在到期那一天的24时之前吃,和24时之后吃,就会有本质的区别吗?这些临期食品能吃吗?

  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硕士、河南立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向阳。

  保质期,“保”的到底是什么

  郑向阳说,在这里要明确一下,我们担心的“过期了能不能吃”中的“能不能吃”往往是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即过期了的食品,吃了会不会对人体有害。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一些食物,过期了绝对不能吃,比如鲜奶、鲜肉这类需要冷藏储存且保质期极短的。

  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相似的体验,同样是肉类,冷藏的就比冷冻的贵。而牛奶里,新鲜的牛奶也总是比保质期长的好喝。这是由于生鲜类的食物减少了保鲜技术的介入,往往更容易保留原有风味,也因此必须采取成本更高的冷链等方式储存。但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滋生细菌的可能性要远超其他食品。如果不尽快吃完,不但口味和营养会大打折扣,安全系数也会大幅降低。

  其实,保质期这个概念的最初设定,就是为了安全起见。不过,对于许多商家而言,为了规避风险,也为了商业利益,它们通常会把保质期的标准抬高一些。像薯片之类保质期长达一年的膨化食品,其实在生产过程中就已经用了比较严苛的防腐工艺,减少了细菌入侵与滋生的可能。

  商家设置的保质期,“保”的不仅是安全性,还多了“风味”与“口感”。毕竟,薯片作为零食,吃的就是美味以及脆爽的口感。如果薯片一买来就是软的,就算没有安全问题,想必你也会直接拉黑这个品牌。

  为了不砸招牌,商家可谓是煞费苦心——对食品设定多个指标,并且不断进行实验与改良,综合确定出一个日期,在这个日期前,保证食品的各项数据,尤其是与风味有关的数据都能达标。所以,咱们一般说的“保质期”,其实本身就包含好几层意思。就拿日本来说吧,在食品日期的标注上一般有三个不同的说法:最佳赏味期、安全食用期以及货架期。对于那些保质期比较长的食品来说,其实用最佳赏味期来描述才相对符合。所以,这类食品就算是在“过期一天”的情况下吃,也是可以的。

  保质不仅在于日期,还在于储存

  郑向阳说,有人会想,为了口味和安全的双保险,只要在保质期前吃掉就绝对没问题了。实际上,这个观点并不全面。一般来说,保质期往往和另一个指标挨着,那就是“储存方式”。

  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GB7718-2011)中的定义,保质期指的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储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例如,采用巴氏灭菌法的鲜奶,往往会注明在冰箱里冷藏储存,有的甚至还会标出具体的温度区间。如果在太阳下放着,不用等到保质期里说的三四天,可能两个小时就已经没法吃了。诸如海苔这类外包装套着小包装的食品也是同理,如果拆开外包装,将其放置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储存,再拿出来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经失去了脆脆的口感。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也极容易被人忽视的:开了包装的食物和未开包装的食物相比,保质期要重新计算。当你打开包装之后,食品原本的环境就会被破坏,这种破坏性也会随食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

  例如鲜肉,在真空包装里能放两三天,但在打开包装接触外来空气的那一刻,细菌就已经在滋生、繁衍。哪怕采取将其重新冷藏、放在密封袋里保鲜等措施,也避免不了其在原定的保质期前就会变质的可能。

  对于那些保质期长的食品而言,打开包装的那一刻,它的美味程度就注定会直线下降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家族聚餐,买了瓶大容量的碳酸饮料,当晚喝的时候还是刺激感满满,但第二天再打开瓶盖倒出来喝,就几乎只剩甜味了。

  怎样依据保质期判断能不能吃

  关于过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怎样才能作出正确判断?郑向阳为大家奉上一份攻略:

  1.保质期较短的食品

  如鲜肉、鲜奶,或者在店里购买的蛋糕、寿司等即做即食类食品,建议按照食品包装上的标注进行储存,过期了就算未开袋也不要再食用了。如果一次没有吃完,最好做好保鲜措施,如放进保鲜袋里密封并在冰箱里储存,尽快吃完。

  2.保质期较长的食品

  相对而言,这类食物只要没有异味,表面没有发霉痕迹,即使过了保质期几天也是可以吃的,只不过口感可能没以前那样好了。但要注意的是,保质期当天的24时以前吃和24时以后吃区别不大,但过期一天和过期一年差别可就大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买来可能短期内就会吃掉的食品外,还有一类食品,由于太过常见而被人们忽略了它们的保质期,那就是每天做饭都离不开的调料。很多人习惯把调料单独拿出来,放在好看的调料盒里,每次拿取也方便,但这样其实就已经在缩减它的保质时间了,毕竟,既开了包装,又换了储存的地方。而且,对于这些调料的储存方式,很多人是不太会注意的。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你到厨房拿起蚝油瓶仔细看,会发现它上面标注了要冷藏储存。但是想解决,办法也很简单:调料瓶最好用能密封的,并且写上它的存放时间。这个攻略在经常做饭的家庭里,也许用不着,但是对于那些偶尔才做一顿饭,一盒盐能用几个月的人而言,可就太有必要了。

  市场管理规则要统一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反馈,目前行业并无通用的临期食品界定规则。就临期食品如何界定的问题,选择“基于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作为依据的企业最多,其次是“基于企业规定或与供应商达成共识”,再就是“基于保质期、微生物等科学检测的试验结果”。

  针对临期食品的管理,多数企业有相关管理措施,但规则大多不统一。以对“明确标示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的临期界定规则”的反馈为例,绝大部分超市都对预包装食品有相关临期管理措施,但对于临期时间的界定标准差异较大。如对保质期为一年以上的预包装食品,临界期定为到期前30天至150天;对保质期为3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界定为到期前7天至45天。对于保质期在1至7天的短保类商品,部分企业会采取每日检查,在到期后采取直接下架的措施,对鲜食采取当天加工当天报损等措施,以此保障食品安全。

  此外,郑向阳表示,推动临期食品产业良性发展,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做“加法”。临期食品价格可打折,但监管和食品安全不能打折。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监管到位,特别是要避免“打擦边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做“减法”。临期食品之所以盛行,与当前食品行业产能过剩不无关系。因此相关部门要借助现代科技、管理的力量,从源头上为临期食品减量,真正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