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林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吴继华:25年执着坚守 花生香飘千万家
广袤的豫东大地,花生是农民致富的“金豆豆”。夏季的田野里,浓密的花生藤茁壮成长,高度可达人的膝盖。小小的蝶形黄花镶嵌在绿藤里,别有一番风致。到了秋天,饱满的花生映照着农民的笑脸,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每当看到这一幕幕喜庆的场景,市农林科学院吴继华研究员都会满怀喜悦与欣慰。因为这一颗颗小小的花生里面,也凝聚了他20多年的心血,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深厚的感情……
花生是豫东地区优势作物之一,但受科研条件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限制,商丘市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专门从事花生育种、栽培的团队和人员,生产上花生品种老化、混杂,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低而不稳的局面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1998年,吴继华调入商丘市农林科学院,他勇挑重担,主动撰写花生课题研究论证报告,向院领导请缨上马花生课题,得到院领导的同意和批复,组建了商丘历史上第一支花生科研团队。从此,吴继华一心扑在花生科研事业上,25年如一日“泡”在花生田里,反复进行种质资源征集和鉴定、组配杂交组合、筛选杂种后代材料、纯合后代群体、进行产量、抗性鉴定和品质检测……
花生是闭花授粉作物,开花期多在6月份和7月份,一般夜间开花。在从事花生育种研究的头几年,为了观察花生的开花习性,一到花生开花期,吴继华都会连续10多天夜间和清晨蹲在花生试验田进行观察,记载花生开花时间和花粉扩散情况。花生育种工作的基础是种质资源的搜集和鉴定,关键技术是组配杂交组合和杂交授粉工作,在学习前人及其他科研单位经验的基础上,他先后采用垄栽、盆栽等方式,效果均不理想。经过反复试验,他带领团队建起了杂交池,采取连续定量杂交授粉方法,改每杂交一朵花挂一个牌子为不挂牌,改在雄蕊柱上涂抹花粉为套龙骨瓣授粉,这样大大提高了花生杂交授粉的成功率和工作效率,加快了培育进度。
在无数个夜以继日的努力和不懈追求下,最终,吴继华和他的团队筛选和鉴定出一大批育种材料,主持育成并通过国家、省审定(鉴定或登记)花生新品种26个。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1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5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农业农村部丰收奖5项。
特别是2012年以来,通过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吴继华主持育成了以商花5号、商花511、商花6号、商花21号、商花26号、商花30号、商花33号为代表的花生新品种23个(高油品种3个,高油酸品种7个,)创制优异花生种质28份。商研9658、商研9938、商研9807、商花5号、商花18号、商花21号、商花30号等先后成为河南主推品种,育成新品种在黄淮地区累计推广3000万亩以上,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
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吴继华更关心的是科研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无论科研工作再忙,他都要挤出时间,到主产区、示范基地、田间地头了解花生的生产情况,查看品种长势,并与种植户深入交流品种的优缺点和存在问题。25年来,他走遍了商丘市和周边地市的每个花生种植乡镇和有关企业,通过建基地、树样板、搞培训、协调订单生产等,把优良品种和新技术带到了每个地方,辐射带动商花系列花生新品种在豫东、河南省乃至黄淮地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近年来,吴继华和他的科研团队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院党委的支持下,在服务产业发展和示范基地建设中,对贫困村、贫困户加大科技帮扶力度,利用主要粮油作物品种奖励资金、省“四优四化”优质花生项目资金等,向虞城、民权、宁陵县等部分贫困村提供优良品种种子、农资等60多万元,建立优质花生示范基地12个,带动160多个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2000元,总增加收入500万元以上。
正是由于他的大胆创新和卓著成绩,多年来,他先后被评为商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被聘为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花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河南省优质花生技术指导专家组成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花生育种联合创新团队专家,国家花生良种攻关项目组专家,当选为中共河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今年4月12日,商丘“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吴继华光荣入选。
从零做起,勇挑重担;不畏艰难、大胆创新;填补空白,硕果累累;传道授惑,培育新人。这就是吴继华,他以科技为墨、以身躯为笔,用25年的热情与精力,将花生的香味飘散在农民致富的大道上。
本报融媒体记者 戚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