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无界” 管理要“有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园有了新变化:围栏少了,入口多了,公园更加开放,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相连相融,让市民获得了更加开阔的观景视野、休闲空间,也让城市风貌变得更加通透美丽。
公众户外活动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久居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城市居民,越来越青睐踏青郊游、户外露营、运动健身等活动。但在一些城市,公园绿地并不对外开放,不少公园被“圈”了起来,使公园绿地没能得到很好利用,甚至遭到闲置。
建设“无界公园”,推进公园拆墙透绿,让公园更透气、风景零距离,能够更好满足公众的户外活动需求,让热爱户外运动的居民不用“远足”,在家门口就能进行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
公园具有公益属性,属于公共资源,本就应该为所有人共享。建设“无界公园”,拉近了公园与市民之间的距离,能够更好盘活和利用公园内的资源,更好满足公众户外活动需求、休闲娱乐需求。
一堵堵围墙的消失、一条条进出通道的增设,都是在增加公园的公益属性。有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22%提高到42.06%,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80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公园是为民服务的,公园绿地面积增加,如果没能得到很好利用,甚至遭到闲置,造成了浪费,有违社会公共利益。推动公园绿地对外开放共享,才能更好服务于民,更好彰显公园的公益属性。
今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决定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推动公园绿地对外开放共享,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如有公园开放后出现了乱扔垃圾、骑单车轧草坪、带宠物入园等不文明现象,这与市民素养有待提升有关,更与相关管理者在公园开放后没有及时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管理有关。
公园“无界”并不意味着无规则,不意味着就成了“三无公园”“三无地带”。公园“无界”,管理却要“有界”。公园拆墙透绿工作,不单单做的是“拆墙”方面的“减法”,也要做好管理方面的“加法”。公园开放后,管理者要能适时转变管理模式、优化管理,采用更加符合开放形态的管理手段;要加强文明游园宣传,对不文明游园行为要及时劝止,对于情节严重并屡教不改者,还有必要采取纳入“黑名单”等措施进行惩治。
推进公园拆墙透绿工作、凸显公园公益属性、还原公园公共空间的属性,是在惠及于民,是在让城市变得更宜居,能提高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这做的看似是一件“小事情”,改善的却是“大民生”,是对城市管理者民生担当及精细化管理能力、人性化服务水平的一种考验。
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