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商丘要闻

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

2023-04-10 07:12:33 来源:商丘日报

  人间四月天,花开已如海。

  在中国·宁陵第二十届梨花节期间,记者看到了一封群众代表写给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感谢信,信上“把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发扬光大”的批示十分醒目。

  这封手写的感谢信虽然只有600多字,但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党、对专家的感恩之情,“是您60多年如一日对俺的帮助,让俺的梨越种越好,让俺的腰包越来越鼓,让俺从贫困走向致富、奔向小康……”信的最后,是梨花桥村等4个村的23名梨农的签名和饱含深情的红手印。

  群众为何要写感谢信?信的背后有哪些感人故事?为此,记者到村里进行了采访。

  “我们县豫剧团编排的《黄河故道梨花开》受邀到北京演出,乡亲们心情十分激动,大家商量着一定要给北京的领导写一封信,感谢他们派专家支援我们,感谢他们邀请我们的剧团去演出。信写好后,大家又托我在北京转交给观演的领导。”回忆起当时写信的情景,宁陵县小梨妹食品负责人张艳敏激动地说。

  “我16岁就跟着崔致学、黎彦老师学习梨树管理技术,他们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被称为梨树“土专家”的杜华激动地说。从1964年开始,中国农科院崔致学、黎彦、高德良、余旦华等林果专家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宁陵长期蹲点,手把手带领群众发展果树、改造沙荒,被称为“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批走向黄河故道的果树专家”。

  “2008年,我们村里的百姓自发为专家建起了功德碑,今年,县里专门拨款把老专家们曾经工作、生活的小平房修缮为纪念馆,富裕起来的梨农看着专家们的老照片,一下就回想起了几十年前与专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场景,看见老人们掉眼泪,我们也特别感动。”梨花桥村党支部书记吕云林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现代化的中国农科院郑果所宁陵梨试验站,记者见到了信中提到的“把农民当亲人”的杨健老师,他说:“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忘初心、扎根沙地、攻坚克难、造福百姓’的精神,我们要持续探索更加绿色高效的生产模式,打造可推广的产业振兴样板,让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乘车穿梭在“万顷香雪海”的宁陵梨园,回想连日来在梨花节的所见所闻,从纪念馆中展示的茅草屋,到现代化试验站的揭牌,60多年来,豫东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专家们心中的“一团火”和百姓的向上向善。正像《黄河故道梨花开》剧中所唱:“二十大精神放光芒,梨乡又开新篇章,致富不忘共产党,扬帆奋进再起航。”

  这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我们华夏大地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生动写照。


本报融媒体记者 高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