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 正文

回不去的故乡 融不进的他乡

——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2023-04-07 06:40:18 商丘网-商丘日报

又是一年清明时,本是返回故土告慰先祖、与友踏青的日子,奈何工作在其中“横插一杠”,令“常回家看看”成为了奢望,也让我再一次审视自己与故乡的关系。

最近在拜读梁鸿《中国在梁庄》,她的故乡在河南梁庄,为了解当代社会变迁中乡村的情感心理、文化状况和物理形态,她重回生命开始的地方,感受那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一位归乡者对故乡的回望。她在《中国在梁庄》中叙述了梁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偏执于子嗣繁衍的大嫂、逃离故乡的年轻者、落叶归根的打工人、孤独冷漠的少年……去发现他们之间的生存差异及情感的存在。

这些故事发生在梁庄,也发生在中国许多地方,使我不禁联想到身边与之相似的人,去思考每一个个体背后的辛酸与苦难,与生活较劲的智慧与妥协,也去看见每一个个体面临人生困境时的麻木与混沌、愚昧和无知,从而感受时代变化下乡村的现实。

乡村无疑是这本书重点探讨的对象,但是作为久别的归乡者,梁鸿对于自身的矛盾处境也在书中不时显现,“即使你抱着‘重回大地’‘重回村庄’的目的,即使你想回到他们中间,做他们的一分子,但几乎是不可能的。你无法摈弃自己的优越感和城乡生活差异而带来的某种嫌弃感。”这种身份困境并不是个案,书中的焕嫂子是这样、大哥是这样,许许多多不同文化层次的背井离乡者都有着相同窘境。

由于种种原因,离乡者脱离了原本定义自己身份的社会网格,夹在城市与农村、他乡与故乡之间。对于故乡而言,当我们选择在外定居,甚至从择业开始,就已被看作不再属于那里。即使在交通如此便捷的当下,与家的距离不过数个小时,物理上的差距早已模糊了“故乡”概念,但在他乡养成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仍会成为与故乡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使其难以进入故乡深层结构。每一次回家,离乡人的行为举止、穿衣打扮、饮食起居都会被家乡人看做另类的存在,打从心底开始疏远。而对于早已有着严密形态的他乡来说,作为外乡人的我们,融入又何谈容易。“如同置身一个真空的袋子内,与世隔绝。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和自己素不相识。”这样的感受总会在黄昏落幕矗立街头时,在狂欢过后一人独处时涌入心头,令人思绪缠满无尽惆怅。那个没有亲人、没有回忆、没有精神指引和归属感的他乡,终究是难以进入。在回不去的故乡与融不进的他乡间,离乡者也渐渐成为了浮萍。

不过还好,生命的韧性在我们身上仍有所保留,这或许是每一个离乡在外的人所共有的特性。这种韧性与自然界的生物相等齐,它不是对生活的愤怒与反抗,而是对诸多痛苦与磨难的接纳和理解,是一种温和而刚强的基调,将持久的痛苦更多的转化为内心的动力,从而焕发人性最伟大的光辉,足以让所有的伤害和痛苦被自我吸收并消化,最终化为一句“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