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正文

音像藏品:重温曾经岁月 寄托时光留恋

2023-03-29 23:05:34 京九晚报

  一台留声机、一部电影放映机、一张老唱片……在民间,很多普通人醉心于各种收藏。他们或搜集古代的艺术品,或寻找儿时的老物件,或聚拢别人眼中的“淘汰物品”。在一些藏家看来,收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网罗奇珍,更在于用藏品重温旧时岁月,展示时代变迁,并将其蕴含的时代意蕴传递给未来。

  在商丘市区神火大道南段,有一个商丘观忆民俗博物馆,馆长李伟通过收藏、搜罗日益稀少的老物件,向传统致敬,与历史对话。在他的博物馆里,不同于古代艺术品,留声机、录音机、收音机、电话机、电影放映机等,这些近代才出现的物件,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它们铭刻着岁月的印记,寄托着人们对过去时光的深深留恋。

  1 那时,那声

  很多人迷恋老物件的美,不如说是对于旧时光的留恋和追忆。留恋曾经无悔的青春,追忆曾经丰满的往事,找寻曾经放任的自己。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在博物馆的音像馆里,李伟把一张黑色的唱片放在留声机的碟盘上,然后用手摇着旁边的把柄,待碟盘转动,把唱针放在唱片上,立刻就有了这首歌的播放音。尽管发出的声音不太清晰,但也能让人感受到那时候这个东西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这台是1902年美国产的落地式留声机,由于时间长了,唱针的磨损度大,发出的声音没有原来清晰。”李伟一边放着音乐,一边给大家介绍着。

  “这是1901年美国生产的台式手摇喇叭筒留声机。它用的碟片是蜡质圆筒式的,每个碟片最多能播放5分钟。”李伟说,这种留声机生产后,一盘碟片灌注的声音不能超过5分钟,也似乎约定俗成,现在的一首歌曲一般都控制在这个时间之内。

  留声机是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1877年发明的,1889年引入中国,流行数十年。它发出的声音,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怀想。

  “搬凳子,占头位”,晚饭后拿着凳子早早占位,满怀期待地等着露天电影开场。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时常可见的情景。那时候,看电影就跟过节一样,每到电影放映日,各路村民便齐聚空地前,欢天喜地地等待电影开播。邻村的人不知道哪里放电影,吃过晚饭便结伙向声音发出的方向寻找,有时要跑好几里路。

  “哒哒哒……咣咣……”随着电影放映机胶片的走动,李伟用一张白板纸代替银幕,朝着里面光束照射的方向,在离放映机约两米的地方停下来。瞬间,光束集成的图像显示在白板纸上,画面立体起来。“这是1915年日本产的爱尔莫电影放映机,它可以自动上胶片,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李伟边放着电影,边介绍放映机。在这台放映机旁边,并列着好几台不同年代、不同产地的电影放映机。

  随着时代变迁,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看电影的方式也越来越简单方便,露天电影则成了一种昔日旧景,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怀。老式电影放映机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但李伟却把它们当成宝贝收起来。

  在博物馆东面的墙壁上挂满了不同年代、不同宽度、不同产地的电影拷贝胶片,这些都是时代的印记,也是那时一代人的回忆。

  除此之外,这个博物馆靠着墙壁一个个柜式的空间里,还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收音机、收录机。从红灯牌、熊猫牌等国产品牌,到日本、英国、美国等地进口的收音机和收录机,犹如穿梭在时光的隧道中。

  每一个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我们之所以不忘老物件,不是仅仅留恋它的汗马功劳,更是怀念和它牵系的人和事。这里面有儿时的记忆,有青春的鲁莽,更有亲情的流逝, 一切都留在被岁月定格的老物件上。

  2 那年,那路

  “对于我这个普通人来说,收藏只是爱好,没有闲钱收藏重器,只能收藏一些入不了收藏大家‘法眼’的小物件,为的是怀念过去,回想童年,重温美好,回味旧时光。”李伟笑谈,凡是具有一定年代感的小物件,他遇到了都会尽力收藏起来、保护起来,闲的时候拿出来,静静地观看纹理、聆听响动、感受凉热,这个过程就是一种享受。

  这件事说着简单,其实收藏老物件绝非一件易事,不仅需要处处留心,而且更要锲而不舍,即使如此,有时也会遇到尴尬。1999年,在上海的一位藏者家里,说起民俗收藏品,这位藏者认为李伟是一个“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年轻人,根本不可能是正儿八经的“淘宝者”。那时,李伟看中了这位上海人收藏的一台留声机,几次谈购买的事儿,那人都不予理睬。无奈之下,李伟不跟他讲价钱了,从兜里掏出钱来随便留,这位上海人才相信了,并成交了这桩生意。

  说起那台日本产爱尔莫放映机的事,李伟说,2007年,他在广州淘街上和卖主几番讨价,跑了好几趟,才以7500元的价格淘到。目前这样的放映机已经不多见了。那个年代的人们把看一场电影当成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如今,时代发展了,他之所以花高价去买下这部放映机,就是因为想让大家忆苦思甜,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昔日的艰难岁月。

  多年来,他为了淘得一些老物件,多次到全国知名的淘宝市场寻觅,北京的潘家园、广州的淘街、西安的古玩市场等。时间长了,他决定筹建一座博物馆,把自己的藏品展示在众人面前,以便勾起更多人对往事的回忆。

  2016年,李伟在睢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自己筹建民俗博物馆的设想,在村里废弃的一所小学内,开始筹建观忆民俗博物馆。经过3年多的时间,一座有着老北京传统两进四合院风格的仿古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商丘观忆民俗博物馆建成了。2000多件藏品分别陈设在音像馆、明清家具馆、老国营照相馆、文创“供销社”以及临时展馆里,常年供市民免费参观。李伟说:“虽然搞收藏很难,但我收藏的目的不是单纯据为己有,而是把玩、欣赏一番之后,转交到下一个收藏者手中,下一个人同样再转交到另一个收藏者手里……这样一直流传下去,才不至于把这些物件流落到没有怀旧意识和收藏情怀的人手中,造成藏品的毁坏和遗失。”

  3 这时,这情

  有人说,老去的东西,有了记忆传承,便有了新生。这些留下的老物件,勾画着旧日岁月的难忘情愫,连接起家乡的往昔与当下,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时代在变化,抚摸这些老物件,指尖的温度一如过往,温暖了时光。

  李伟是睢阳区闫集镇人,1977年出生的他是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他自幼喜欢民俗老物件,如今已踏入收藏行业数年。

  父亲在李伟12岁时便去世了,如今李伟已把父亲留下的那些音响器材,全部认真收藏起来,算是对父亲一种别样的思念。每当此时,李伟仿佛又回到了幸福的童年时代。渐渐地,这些东西定格在他儿时的记忆里。

  也许正因如此,在李伟的收藏中,家乡情愫占据着不小的位置。在文创“供销社”展厅,白酒展柜上摆放着几十瓶商丘本地产的不同年代、不同品牌的白酒,还有一瓶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在2005年生产的、标签上印有“专供河南省商丘市”字样的茅台酒,最为李伟所得意。他说为了讨得这瓶酒,费了不少周折。看着收藏的这些白酒,想起父亲和友人喝酒的“啧啧”声,就有一份家乡情愫充满胸怀。

  “观古方知今,忆苦可思甜。”李伟认为,豫东地处黄河故道腹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是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美丽乡村振兴步伐的重要环节。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只有让人们时刻不忘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苦难历史,才能让人们深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辛历程,而建博物馆,让人们触景生情、见微知著,才能够达到助力乡村振兴、忆人生百味的目的。

  生命中遇见的一些人,曾经的缘分会随着世事变迁而消散。然而,所有经历的那些事物已留驻在记忆的版图上,打开每一页,都温情如昨。一旦被回忆打捞起,就像人一样,恰似故人归。 时光匆匆,一去不返。旧物件实实在在地见证了一个年代。就这么在回忆中触摸它们,听着它们发出的声音,自己多一份质感和朴实,也能让更多人能够实实在在感受文化历史,真正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情,寻得到根脉,有更大的希冀走向下一个征途。

文/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春正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贾晶晶